当前版: A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前一期   后一期

一首《绣金匾》浓浓革命情

追寻马栏红色记忆 听《绣金匾》背后的故事
周国建讲述《绣金匾》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 李宗华 摄
  “正月里闹元宵,金匾绣开了,金匾绣咱毛主席,领导的主意高……”这首20世纪30年代陕甘宁边区的民歌《绣金匾》,至今仍被广泛流传。也许很多人听过、唱过,但却未探寻过它背后的故事。借着追寻马栏红色记忆的契机,旬邑县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周国建向记者讲述了《绣金匾》背后的故事。

  1936年,祖籍陕西商南的汪庭有流落至马栏区三乡——杨家店子落户定居,开荒种地、学做木匠活。在这之前,他经历过逃荒、乞讨、疾病、父母去世等多种不幸。也许以前的生活太苦,相比之下,马栏生活环境的改善和边区的种种新气象,让汪庭有对未来充满了激情。

  对人们来说,让一个不识字的人写歌简直是天方夜谭,但这样的奇迹就发生在了汪庭有的身上。他虽未念过书,但年少当放羊娃的时候,同伴们经常传唱的《五更道情》《绣荷包》《五哥放羊》等民间歌谣早已记在他的心中。在马栏生活期间,他会在挥动锯子和刨子的间隙里,不由自主地哼出歌来。

  由于不识字,汪庭有在编歌过程中,总会编了后面忘了前面,为了克服这个困难,他决定把编好的部分教给村里的孩子。如果他忘了,孩子们会再教给他。汪庭有的歌,不是用文字写出来的,而是由情感化成一串串声音唱出来的。反映了穷苦农民翻身作主、自由生产、生活的心声。

  《绣金匾》这首歌唱的是《绣荷包》的调子,极富乡土气息。荷包本是民间男女表达爱情的信物,汪庭有觉得给政府、领袖、部队送荷包不合适,因此借用其调改为《绣金匾》,来歌颂边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翻身过上好日子的欣欣向荣景象。这首歌一经传唱,不胫而走,很快红遍了陕甘宁边区。

  汪庭有以自己的方式编出了许多优秀的民歌,在当时的马栏川,大多数老百姓都会哼唱,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这首《绣金匾》。

  本报记者 谢斌

  • 三秦都市报手机版
 
     标题导航
~~~追寻马栏红色记忆 听《绣金匾》背后的故事
~~~
~~~二本第一次模拟投档信息公布
~~~
围绕如何建立“三秦学生记者”社会实践活动地市协作联动机制~~~
   第A01版:微报纸
   第A02版:重要新闻
   第A03版:重要新闻
   第A04版:礼赞新中国 书香新丝路
   第A05版:礼赞新中国 书香新丝路
   第A06版:高温下的古城
   第A07版:高温下的古城
   第A08版:高温下的古城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品 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三秦之声
   第A14版:都市文化·细品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一首《绣金匾》浓浓革命情
当前节能环保产业 小微企业是主力军
我省高考二本昨开始录取
最新环保修路技术亮相西安
我省地市党报社长总编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