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前一期   后一期

脱贫“金钥匙”解开致富密码

省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孙科在展会现场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展会现场
  科技扶贫是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非常重要的举措。发挥科技优势,通过农技协和科普示范基地,做给农民看,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在第26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上,“科技助力脱贫攻坚专题展”上展出的都是“含金量”很高的项目。

  西洋参种出“脱贫良方”

  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专题展”上,小小的西洋参里藏着大大的“脱贫良方”。商洛市洛南县洛源镇名贵药材西洋参协会带来的西洋参系列产品,深受参会者的喜爱,咨询购买的人不断。洛南县洛源镇名贵药材西洋参协会位于秦岭南麓的洛河源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种栽培西洋参,也是我国最早栽培西洋参并获得成功的基地,1990年获得卫生部新药证书。协会由64名会员组成,累计种植面积约1000亩以上。协会的产品有西洋参粉、西洋参酒、西洋参饮片、西洋参袋泡茶等十多个品种。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山东、四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出口马来西亚和东欧等国。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科研于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协会采取产业合作化的运作方式,带领农民致富,被地方政府列为产业调整的重点龙头企业。“我们给农户提供技术,帮助他们种植,待到收获时根据西洋参的品质,以高于市场价5%到10%的价格回收,帮助农户销售。”商洛市洛南县洛源镇名贵药材西洋参协会的张亚莉说,除此之外,群众还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费和在地里劳动增加收入。数据显示,去年以来共发放工资5万多元,部分群众仅靠在基地务工人均年收入达3000多元。

  小小蜂箱成致富“宝箱”

  “这蜂蜜的颜色咋跟平时常见的蜂蜜不一样呢,感觉就像溶化的贵妃糖。”在韩城市养蜂协会的展位前,参会的两位市民相互交流着,工作人员热情地让其进行品尝。“这个蜂蜜很香很纯,仿佛尝到了大自然的味道。”“这是中华蜂采的蜜,原生态没有任何添加。”工作人员介绍,这种原生的中华蜂蜂蜜一年取一次,最多一年取两次,售价也相对高一些,一斤最低40元。

  “别看这些箱子小,对于养殖户王艺林来说,这是他发家致富的‘宝箱’。2009年起他开始养蜂,如今养殖有500多箱蜂,一个蜜源下来最好时收入能达到10万元。”韩城市养蜂协会的李彩莉介绍,在韩城市养蜂协会的带动下,很多村民养起了蜂。会员数量由2010年建会之初的30人发展到目前的1200人。协会会员年人均收入超过15000元,超出当地农民人均年收入20%。协会主要经营蜂蜜、蜂花粉、蜂胶、蜂王浆,野生土蜂蜜礼盒、黄龙山野生土蜂蜜等二十几个系列品种并提供原料蜜。2011年获陕西省科协、省财政厅“科普惠农富民计划”先进单位。2019年获得首届陕西中蜂蜂蜜品质大赛银奖。

  小手艺编织出致富大梦想 

  帽子、手提包、收纳篮、果盘、草鞋、收纳筐、收纳桶……一根根麦秆在编织者手中上下飞舞,这些不起眼的麦草就变成了大小各异的草编工艺品。提起遍布农村的麦秆,本是微不足道,大都会用来烧火或者喂养牲畜,可就是这毫不起眼的麦秆,在渭南市临渭区桥南镇百妇缘编织协会的引领下,组织人员编制成一件件精致的工艺品,不仅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还带领周边群众走上致富路。

  “种地闲暇,在家也是闲着,不如来学习,不仅可以打发时间,还能掌握一门手艺。”这想法默契地成为了村民们的共识。寺峪口村的贫困户张六娃是聋哑人,靠低保维持生活,2016年自从学习了草编手艺,从零收入到当年收入6000元,生活有了很大改变,如今一年比一年好。渭南市临渭区桥南镇百妇缘编织协会的张静说,草编工艺品看似复杂,但用心学都能学会,不受文化程度的高低限制。每年都会组织十多场次的技能培训,想学的人都可以免费参加学习。2016-2019年协会帮扶60户贫困户学习掌握草编基本技能,85%以上贫困户家庭每户至少有一人掌握了草编技术,协会下辖的合作社为60户贫困户争取项目扶贫资金21万,每户3500元。

  28个特装展位每个都有“致富经”

  这些仅仅是“科技助力脱贫攻坚专题展”的部分展况。记者了解到,展团由来自全省12个市(区)的30多个优秀基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的基层代表组成,展览展品立足科技扶贫、产品实用、展台设计新颖,精心设计了28个特装展位,展品涵盖种植业、养殖业、农业生物技术、绿色食品、中药材、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等领域的近百余种增收致富新技术、新品种。

  省科协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等为依托,打破原有资源分散、资金分散、农民分散的束缚,走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的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在270平米的“科技助力脱贫攻坚专题展”上,是陕西省科协选择的贫困地区农技协和科普示范基地,展览充分展示以科技服务带动产业发展,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模式,以及科技助力脱贫工作辐射带动当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取得的最新成果。陕西省秦山源土鸡养殖协会,是经省民政厅批准的、全省唯一的省级土鸡专门类别行业协会。协会建立了适合各地地域发展的县、镇、村三级模式;个体为目标的“保姆式”扶持模式;立体种养可循环发展的果林地养殖模式;从销售环节入手的“消费扶贫”模式等多种多样的扶贫发展模式,并通过在陕南、陕北、关中多地试点,都取得了良好效果。西安市周至县骆峪油桃专业技术协会在科普惠农、扶贫帮困方面成绩卓著,曾受到国家及省、市多次表彰,被授予“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称号。

  今年全省新建和扶持农技协850个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省科协动员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自信心,发挥组织学科齐全、专家人才荟萃、科技联系广泛的智力优势,着力科技产业,扎实推动工作,充分显示科技在脱贫攻坚中的有力支撑和长效促进作用。

  省科协自2017年开展“百千万行动”以来,各市已完成约80%的任务量,以攻坚之勇、“绣花”之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省科协作为党委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通过138家省级学会、35家高校科协和216家企业科协,从2018年开始,联合榆林、渭南、宝鸡、咸阳等市,打造了“智惠三秦”高端科技创新智库论坛;依托省级学会,建立科技创新服务站、学会服务工作站28家,其中,11个深度贫困县的学会服务工作站与基层农技协开展结对帮扶,对接扶贫项目79个;在全省建设110余家农业专家服务站,解决当地产业发展瓶颈,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人力和物力支持。据统计,今年全省新建和扶持农技协850个,开展“智慧农技协”建设,推动现有农技协转型升级,使农技协在产、供、销等环节都有新作为。与此同时,投入740万元,在全省61个县区推进落实“三长”工作,实现了全省贫困县区全覆盖。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809名“三长”被吸纳进入科协组织兼职挂职。省科协全面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

  下一步,省科协将着力推动“百千万行动”常态化,充分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学会服务工作站和脱贫攻坚学会联合体的智库作用,针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瓶颈,开展 “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区域发展咨询与研究工作,开展“智慧农技协”建设,探索开展“科普小镇”“驻村工作队+科技专家+贫困群众”“科技小分队”“社会实践+精准扶贫”等多渠道、多样化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径,提升贫困人群科学素质,激发内生脱贫动力,推动科普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引导贫困地区居民科学生产、健康生活、可持续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本报记者 王嘉

  • 三秦都市报手机版
 
     标题导航
   第A01版:微报纸
   第A02版:重要新闻
   第A03版:重要新闻
   第A04版:西安新闻
   第A05版:三秦科普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三秦财富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经济专刊·聚焦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三秦城事
   第A15版:三秦城事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K01版:三秦资讯
   第K02版:三秦资讯
脱贫“金钥匙”解开致富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