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B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前一期   后一期

八十年情怀 育一颗“鉴果”

建国路小学
王建校长
张老师和她的“果印坊”
建小的“成长路”

    “鉴往知未来,匠心凝硕果”,这是镌刻在教学楼红墙上的誓言,她深情地诉说着建国路小学八十年的历史故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所坐落于西安市碑林区建国路上的学校,始建于1941年,是一所具有家国情怀的学校。原是东北军张学良将军的兵营驻地,其前身“东望中小学”, 曾先后受到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及家属的资助。因东北将士十分怀念东北故土,翘首东望而得名。

  1948年由东北名医韩新出资,在原校址上办起了韩新中小学。1949年4月西安解放后该校更名为“私立新华中小学”。1952年秋由西安市教育局接管,更名为西安市建国路小学至今。

  A  阅读从来都不是一件私事

  “我们的校区面积6345平方米,在校生1600人……”谈起这些数字,校长王建如数家珍。

  “我们学校的文化建设理念为:‘鉴往知未来,匠心凝硕果’,取‘鉴(建)和果(国)’的谐音,‘鉴’为鉴史明志、建功立业;‘国(果)’为成长收获、修身兴国。就是要让每一个在这里受教育的孩子了解一个故事,铭记一段历史,传承中华文化,感受多样教育。学校倡导‘国’‘果’文化,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主题元素进行文化内涵建设,明理果、善思果、乐学果、探究果、励志果、强身果,最后达到硕果累累的教育成果……”王建如是说。

  王建常常思考:现代教育体系下,社会期待校长是专才和通才的结合体。假如一位校长既有专业素养,又具备跨界知识;既立足基础教育的现实,又心怀教育情怀和理想,对于一所学校的学生、老师、家长来说意味着什么?

  王建欣赏作家曹文轩的观点:“人是需要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便是阅读。”他认为读书应当成为教师融入生命里的骨血,成为滋养师魂的沃土。他只要看到好的图书,便会推荐老师们阅读。

  2019年,王建以校长的身份重新回到这个他熟悉的校园。学校阅读室焕然一新,其他的变化也悄然发生……

  1999年,时任教导主任的王建就倡导并实施了周五下午“无书包日”,一时引起业内瞩目。以后的20年里,尽管他的工作岗位发生了调动,建国路小学的第二课堂校本课却坚持了下来。

  多年的实践探索,以“指尖上的灵动”(学生的动手实践)为主题的系列拓展型校本课程已经植根于建国路小学。学校共开设了六个年级的51个课程:版画、管乐、合唱、舞蹈、英文戏剧表演、魔方、创意马勺、手绘团扇精彩纷呈……诠释着“指尖舞,心灵动”的美育理念。

  每年两届的校园艺术节,1700名师生,50个社团,3500多件作品,孩子们用灵动的手指,采撷艺术之果、创新之果、智慧之果,让传统在指尖传承,使文化自信植根于指尖少年的内心,成为学校“果”文化建设的生命力。

  王建告诉记者: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教育的发展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关注和支持,教育的成就是各种因素共同努力的结果。在“五育并举”的时代趋势要求下,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必须真正利用多方面的社会资源形成教育的合力。

  每到清明,一路之隔的西安事变纪念馆——张学良将军公馆的海棠花下,总能迎来建国路小学少先队员们肃穆的身影,孩子们在这个历史的坐标上仰望先烈、砥砺精神。

  陕西省作家协会(高桂滋公馆)里,也能看到“文学小陕军进作协”活动中小作家们的身影。孩子们在这里膜拜名家墨迹,感受“文学依然神圣”的精神魅力;在这里,孩子们震撼于陕西悠悠三千年文学长河的浩荡与壮大;浸润在《诗经》《史记》、乐府诗、唐诗等古老秦地孕育与创造的精神沃土之中。

  同时,学校还引入博物馆文化,开展“触摸历史、传承文化”系列实践探究活动课程。开设“博物馆+”移动课堂,通过“请进来”再“走出去”,将博大精深的博物馆搬进课堂,让小小的校园坐拥大大的博物馆,让博物馆成为孩子们快乐学习、主动探索的“第二课堂”。

  从博物馆到校园,让学生品味有滋味的课堂。

  王建说:课堂学习是一个交织着多重声音的生动世界,我们的博物馆课程就是孩子们成长的第二课堂,它让“国”文化根植于心,在文化传承与实践探索中树立文化自信,遇见未来。

  B  教育是一门温暖的艺术

  蔡元培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在艺术教育中的渗透外,也可贯穿于其他学科教学中。

  为此学校成立“国·果”诗教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挂帅,各级骨干形成以“学校—年级—班级”为一体的诗教网络。因为成绩显著,学校获得中国诗歌学会颁发的“诗教校园”荣誉称号。

  从事美术教学工作近30年的张瓅文老师,2004年在培训中接触到版画。发现版画拙朴而自然的造型、灵活的构图、纯朴的用色等艺术特色与学生稚拙的美感特点天然吻合。

  版画的“拙”与儿童画的“拙”有着很相似的地方,它对事物形态把握要求得不是很高,但强调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这种创作形式,孩子们特别喜欢。教学时更易于唤起其绘画灵感,发挥个性,大胆构思,发展其绘画表现力和创造力。

  经过大量实践,大家从木刻版画到地胶版再到麻胶版,吹塑纸版到综合材料,由凸版到凹版,一次次尝试,材料的丰富和主题的要求,使“果之印”版画社团的版画作品也更加丰富。

  王建说,咱们的张老师爱艺术,更爱孩子,教育是一门温暖的艺术,是爱的功课,好教师真正的魅力来自关爱和温度。

  2018年8月,碑林区建国路小学教育联合体正式成立。依托“名校+”平台,总校在管理理念、教学教研、课程建设、学生活动、家校沟通等方面加强联系,有效利用“名校”的资源,通过“骨干教师一日察”“品牌课程输出”“家长微课堂”“统一质量监测”等多项活动,将“匠心校园”建设理念带入仁厚庄分校,努力推动“+校”的整体提升,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

  今年以来,碑林区打造“三纵两横”网格化优质教育格局更加清晰:以市二十六中、市八中、建国路小学为代表的北片教育圈已经明确形成。

  采访结束之际,记者环顾校园:文化长廊里以时间为轴,将建国路小学发展的四个关键历史时期清晰展现出来。每个历史时期都富有时代的特征,铭记一段历史的育人理念。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变的是每一个建小人的热爱。

  在新教学楼立面,楼体横向立体种植的绿色植物和点缀其间的花草一律向外。王建说,这个设计细节取自小学语文五年级季羡林老先生的文章《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试图将课程与德育教育完美融合,使“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融入学生心灵的成长。

  迎门的走廊,是建小全体师生每天出入的必经之地。长廊的吊顶灯箱上有醒目的两个字“成长”——“你成长,我快乐;你长成,我骄傲”的寄语如春风,如细雨,如秋叶,如冬雪,穿越四季,丝丝入心,温暖灵魂。

  “我们建小人把这里叫成长路,孩子们每天从这里走进教室,接受教育,健康成长。六年后走出校门,还是这条路,他们就长成了。”说这话时,这个微信名“娃娃娃”的孩子王好像有一丝感慨……

  文/图 本报记者 史铭

  • 三秦都市报手机版
 
     标题导航
   第A01版:微报纸
   第A02版:重要新闻
   第A03版:重要新闻
   第A04版:今日看点
   第A05版:今日看点
   第A06版:三秦城事
   第A07版:文体新闻
   第A08版:教育经纬
   第B01版:三秦学生记者
   第B02版:三秦学生记者 名校记忆
   第B03版:三秦学生记者 成长故事
   第B04版:三秦学生记者 思政访谈
   第B05版:三秦学生记者 校园动态
   第B06版:三秦学生记者 小学作文
   第B07版:三秦学生记者 中学作文
   第B08版:三秦学生记者 校园风景
   第K01版:三秦资讯
   第K02版:三秦资讯
八十年情怀 育一颗“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