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前一期   后一期

这次没看够 过段时间还会再来博物馆

  博物馆是城市文化最直接的窗口名片,也是人们感知历史、认识现在、探索未来的重要文化殿堂。近年来,西安努力打造“博物馆之城”,致力于转化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西安风格的城市文化,彰显出千年古都的独特魅力。

  近日,中国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于西安建成并试行开放。此前,历经5个月提升改造的西安博物院也以“新颜”亮相。“五一”期间,这两座博物馆可谓人气爆棚,陕西考古博物馆更是“一票难求”,网上约票,堪比抢红包,要拼手速。

  “观众热情高,博物馆也很有诚意,展出的文物不仅精美绝伦,而且专业性强、互动性独树一帜,一边学考古一边看展,觉得眼前文物都‘活’了。”5月2日,西安市民狄女士带着上小学的女儿来到陕西考古博物馆参观。从上午10时进馆,一直到13时,整整3个小时的参观仍然意犹未尽。“展出文物数量多、体量大,看过杨官寨、石峁、两周芮国,才到周秦,小朋友已经喊累,汉唐鼎盛一掠而过。”狄女士说,博物馆中有多件以全新理念和先进技术进行保护修复的展品,如通过浇灌石膏液体获得完整形态的周代木俑、历经千年真颜仍驻的唐代牵驼俑,还有整体“打包”后完整搬进博物馆的西周时期车马坑和元代壁画墓……这次没看够,过段时间还会再来博物馆。

  “石峁遗址400余万平方米,面积超过了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它以皇城台为核心,构建起了内城和外城的三重城垣结构,这座最大史前城址的构筑精良,用纴木当钢筋,约4000年前的古人能想到这么绝的办法,实在是意外!”在陕西考古博物馆“考古发现篇”3展厅,来自泾阳的魏先生伫立在模拟的石峁遗址墙体前发出啧啧惊叹。魏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在泾阳县一所中学从事历史课教学工作,平时对一些考古新发现很是关注。他说,以前在新闻报道中得知,石峁遗址皇城台第二、三级的护城墙体上可看到许多孔洞,内插圆木。这种结构,类似于今日在混凝土结构中加入钢筋,起到维护建筑稳固的作用,也即北宋《营造法式》中记载的“纴木”。史学界一般认为纴木最早出现在汉代,而石峁人在4000多年前已会使用“纴木”,堪称古代建筑技术的创举。

  “五一”期间,西安博物院也成为观众青睐的“打卡地”。4月初,改造升级后的西安博物院“新颜”迎宾,1100余件(组)馆藏文物精品在1300平方米的展厅全新亮相,其中战国金虎饰、汉代博戏人物铜镇、彩绘步兵俑等百余件(组)藏品首次在该馆基本陈列中与公众见面,更全面、丰富地展现古都西安的历史文化精髓。

  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多方面满足人们对历史文化的需求,近年来,西安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快速发展,特别是新冠疫情期间,博物馆夜游直播、“云游”博物馆系列活动蔚然成势。“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线上线下系列活动、博物馆“五进”活动以及“史前工场”“我是小八路”等青少年文化体验活动不断凸显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未央宫遗址公园、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易俗社文化旅游片区提升改造等项目社会各界反响良好……“老”文物在新时代焕发新风采,让陈列在陕西广阔大地上的遗产真正“活”起来。

  文/图 本报记者 赵争耀

  • 三秦都市报手机版
 
     标题导航
   第A01版:微报纸
   第A02版:专题
   第A03版:要点
   第A04版:生活
   第A05版:市井
   第A06版:城事
   第A07版:产业
   第A08版:经济
   第K01版:资讯
   第K02版:资讯
这次没看够 过段时间还会再来博物馆
第三届陕西网上茶博会镇巴专场活动启动
畜牧明星企业助力乡村振兴
开展敲门行动 确保应接尽接
交警以案说法 宣传安全文明出行
宁强公路段拉网式排查隐患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