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方向,对广大思政课教师寄予厚望。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卢黎歌、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苟昭赟、陕西科技大学教师李萌、西安兴华小学教师王良作为陕西代表参加了座谈会。这四年来,陕西思政教育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思政课建设制度体系更加健全体现在哪些方面?带着这些问题,2023年3月18日,记者专程采访了四年前参加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这四位陕西教师代表。
西安兴华小学教师王良: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思政故事
“座谈会后,习近平总书记与我握手时亲切地对我说,刚才发言讲得很好,思政课就要这样动之以情。这对我是极大的鼓舞!”说起当天参加座谈会的情景,王良仍然激动难忘:“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个小时里,给我们全体代表上了一节生动的思政课,我们感觉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我们一线老师的心连心,心中是激动、温暖、感动,更多的是动力!”
2019年6月,王良与西安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发起了西安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首次活动。这次活动,为打通各学段思政课的“任督二脉”进行了有益探索。
2020年3月18日,王良开设了《小良谈思政》微信公众号,每月至少上传一篇有分量的思政类文章。内容包括:思政课教学研究、家风家训活动案例、党的二十大精神入教材专题解读等。因为该公众号关注人数接近3000人,覆盖了全国100多个城市,因此他经常通过这个平台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线教师就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展开各种交流。
这些年,邀请王良讲授思政示范课、参加思政课论坛、座谈会的单位络绎不绝。“参加这些活动,既交流了新时代思政育人新理念,也通过不断学习各地经验,提升了自己的水平。”
王良告诉记者,这四年,他切身感到身边的思政教师都在热火朝天地深入开展案例式、探究式、互动式、专题式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整合多种活动载体呈现教育教学方式融合改变,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鲜活性。
“今后,我还是要将主要精力用在努力践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上,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思政故事,让每一节课都有意义、有意思、有力量!”
陕西科技大学教师李萌:运用新媒体 画好思政“同心圆”
4年来,陕西科技大学教师李萌用心画好网上网下思政“同心圆”,交出了让自己满意的成绩单。
学校成立了“李萌工作室”,工作室打造的《萌哥有话说》思政网络平台,成为影响较大的全国性思政平台。《萌哥有话说》通过文图、视频等方式,传播新时代“立德树人”新理念,吸引了全国近10万名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关注。2021年3月18日,李萌联动全国100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共同开展了《榜样,你好》——建党百年百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眼中的党史人物短视频讲述活动,全网点击率突破500万。2022年,陕西省委网信办开展陕西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百个成绩突出账号”推选活动,《萌哥有话说》入选。
李萌目前担任着陕西科技大学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主任,同时负责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的日常工作。由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具体负责建设的陕西“青梨派”网络思政课学习平台则入选了全国首批三家试点单位。
李萌告诉记者,这四年,思政课建设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政策供给更加有力。思政课教师队伍呈现出高学历、年轻化的特点,思政教育的精准性、针对性不断增强。
李萌表示,今后要着力构建“大思政”课堂,推动课程、文化、实践、网络等不同育人体系教育主体、途径、过程、资源的深度融合,使思政教育主体由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扩大到全体教职员工及校外有关人士;思政教育途径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校外和线上;思政教育过程由思政课主渠道、日常思政教育主阵地延伸到课程教学、课外活动等方面,不断增强课程针对性、提升有效性,实现入脑入心。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卢黎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教师六项要求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积极投身思政课教学改革。卢黎歌创造性地开展“校园西迁文化情景”教学,利用新媒体录制了多种形式的视频课上网,供全国不同学校学生选学,获评教育部金课。为弘扬、宣传“西迁精神”,他主编的《西迁大先生》一书,获批中宣部2022年度重点主题出版物。
从2019年到2021年,卢黎歌带领学生走进全省各个地区,实地采访了30多位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编写完成了《奋战在三秦脱贫攻坚第一线》报告文集。全书共计57万字,鲜活地还原和再现了决战脱贫攻坚期间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们的感人事迹,成为讲好中国扶贫故事、开展思想教育的第一手资料。带领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工作,更锻炼和教育了青年学子,培养了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学术意识。
2022年3月17日,卢黎歌老师和同事向苗苗、李丹阳联合发表了《善用“大思政课”争当思政“大先生”》文章,以开好思政课为什么要“理直”、为什么要“气壮”,为何要善用“大思政课”、如何善用“大思政课”、思政“大先生”大在何处、如何争当思政“大先生”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阐述,并提出了建设性、可行性建议。文章被“学习强国”转载后阅读量突破百万。
2022年10月,退休后的卢黎歌开始了自己新的思政教育长征。“人退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不会停,怎样上好思政课的研究也不会停。”“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初心不会改变,他以“卢黎歌名师工作室”、陕西省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和陕西省道德文化研究会为平台,继续为思政课建设作贡献。
卢黎歌重视“传帮带”,热心指导青年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参与指导过的青年教师中,3人获得全国青年教师大赛大学赛道和中学赛道的一等奖,2人获得二等奖;多人获得教育部思政课教学展示特等奖、一等奖;多人获得省思政大练兵活动标兵。
目前,卢黎歌正在奋笔撰写《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论》一书,为青年教师留下自己毕生的教学体会。
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苟昭赟:基于历史自觉 投入育人基础层面
“参加座谈会以来的四年,我最大的变化是,把基于教师良知的热爱和激情,沉淀为深度理性认同、价值认同基础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自觉,以此统驭并贯穿我的施教全过程。”苟昭赟告诉记者:“具体的着力点是我更愿意全心投入那些思政育人最基础的层面和环节。因为我始终坚信,庄稼生长,缺少不了阳光,更离不开土壤。”
把“眼睛向下”的触角伸到基层,发挥理论工作者“聚合力”作用,2019年,苟昭赟先后为大中小学师生宣讲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30余场次。从2019年到2022年,先后为基层农村学校等单位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宣讲120余场。四年来,先后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等作示范教学和教学分享交流百余场次。他说:“这是一名思政课教师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有的责任,更是内化于心的历史自觉”。
苟昭赟切实发挥思政课教师“主导性”作用,积极建设移动的思政课堂,助力课程思政。目前,已在考古学和地质学等西北大学优势学科中开展试点。学生在校外,教师进田野,价值常在场,思政不缺席。将思政课教育教学时空延伸至更广阔的天地,师生一体同为社会“大课堂”的学生,让思政课拥有厚重的“中国红”和“泥土香”。
“站在我省获批全国‘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的新起点上,我们有信心交出不负历史和时代的满意答卷。”苟昭赟坚定地说。
本报记者 赵福生
记者手记
思政课教师们都在忙什么?王良、李萌、卢黎歌、苟昭赟四位老师用自己这四年的工作情况告诉我们,越来越多的教师在为思政课程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忙碌着,在大思政一体化建设、网络思政教育的构建和思政课理论的研究中忙碌着。
来自陕西省教育厅相关报告显示,近年来,陕西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思政课程及课程思政教师“大练兵”、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革命·陕西行动”三个全贯通,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课堂变革,着力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全省常态化全学段开展思政“大练兵”主题活动,新设“团体”赛道,推动“大练兵”从思政课向专业课延伸、从高校向中小学延伸、从现场观摩向网络观摩延伸,实现了从教师“讲好”向学生“学好”延伸。“大思政课”建设全方位推进。2022年7月,陕西省入选全国“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首批五个试点省市,加速形成“大思政课”一体化育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