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车经过近十年发展,合乘同路人之间平等互助,友善,包容,让顺风出行有着区别于商业出行的人文魅力。近日,北京交通大学国家安全法治发展研究院下设的顺风车法治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并举办首期顺风车法治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与会专家就如何看待顺风车的文化价值,如何汇聚更多法律智慧,推动顺风车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中国法学会网络信息研究会副会长徐家力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在顺风车上得到充分体现。“大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加大了人与人之间距离。人们沟通的机会越来越少,缺乏倾诉和交心的机会。顺风车则利用互联网科技,实现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构架,很好地应对这个问题。陌生人之间的和为贵,在顺风车得到了充分体现。”
顺风车用户委员会主任方莉觉得,人与人之间因为顺风车而有了温度。“我搭乘顺风车多年,到现在,顺风车平台其实已经形成了很多文化积淀,不仅是车主把空座让给更多有需要的人,还有绿色低碳的出行氛围,顺风车得到了健康的发展,我们非常期待顺风车行业能健康可持续发展下去。”
嘀嗒出行创始人&CEO宋中杰说,顺风车增进了城市交通的和谐发展。“顺风车能有今天的规模,要归功于新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不仅让朋友邻里间的关系拉近了,甚至全国范围内的供需得以撮合。”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法治时代》编委会执行主任、顺风车法律及标准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刘桂明则认为,法治文化是一种无形力量,牵引着顺风车向着正轨前行,而且蔚然成风。
本报记者 姬娜 陶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