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林晓洁 记者 阮班慧)2岁宝宝童童(化名)因为毒蘑菇中毒,导致急性肝衰竭,经过西安交大一附院多学科专家团队7天7夜的紧张抢救,于9月13日痊愈出院。专家提醒,毒蘑菇中毒,目前还没有特效解毒剂。预防蘑菇中毒,最重要的是不采食野生蘑菇,不购买来源不明、辨识不清种类的野生蘑菇。
9月6日清晨,西安交大一附院儿科周熙惠主任接到电话,有一名毒蘑菇中毒的2岁宝宝童童,在外院经过积极治疗后病情持续恶化,急需转诊至西安交大一附院进一步救治。当日10时50分,童童转入西安交大一附院儿科监护病房,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开始了。
医生接诊后得知,幼儿误食的蘑菇是肉褐鳞环柄菇,其所含的鹅膏毒肽属剧毒,会导致急性肝衰竭,致死率高达80%以上。儿科立即给予药物解毒、脏器支持、改善凝血、抗炎护肝等治疗措施,同时紧急组建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救治团队。专家认为,孩子只有2岁多,移植手术有风险,应该竭尽全力通过内科保守治疗,挽救生命。
经过医护团队的全力救治,患儿的病情终于迎来转机——肝脏转氨酶逐渐下降,凝血功能逐渐改善,各项身体指标逐渐正常,患儿转危为安,最终避免了肝移植。经过7天与死神的赛跑,患儿于9月13日痊愈出院。
专家提醒,食用毒菇后一段时间,有些患者出现“假愈期”,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别是胃肠道症状好转,类似痊愈,但实际上内脏损害已经开始,此时稍有大意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