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希望正在锻打刀具
经炉火烧红后的铁,在铁锤的“加持”下火花飞溅。这个铁锤有20斤重,抡它的人叫屈希望,是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传统打铁技艺传承人,今年69岁。
7月5日,记者走进西安市灞桥区狄寨街办东车东路的一间民居,随处可见放置的各种制作器械、农具、材料等物件。无论是耕地用具还是生活用具,一块生铁到了屈希望手里,就能变成客人想要的模样。时间久了,远近闻名,不少人会慕名上门,找他帮忙制作用具。采访当天,他就在加工两把宰羊用的小刀。
锻造工具的第一步,就是要挑拣一块好的铁料,这考验着打铁师傅的经验。只见他一次拿出两三个汽车轴承,在手里掂了掂,最终挑选出了趁手的一个。“就它了!”屈希望说。谁能想到,一把小刀的“前身”竟然是汽车轴承。
挑好铁料后,屈希望将其喂入炉灶并启动鼓风机。“以前是用来回拉动的风箱,现在用鼓风机多一些,节省人力。”他一边介绍着一边用长柄铁钳夹住铁料翻动,使铁料充分受热、软化。就说这烧火一项,还分红焰、黄焰、蓝焰。比如,红焰烧出的铁色暗红用来打刃,蓝焰烧出的铁色黄白用来打坯。
打铁起源于距今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传统的打铁通常需要两人合作。一人掌主锤指挥,另一人握大锤进行锻打,接着再次烧红锻打,直到成型为止。
“我跟着师傅学了五年,前两年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抡锤。”屈希望说着,便将加温到一定程度的铁料夹到铁墩上,开始举锤敲打。
锻打后的铁料逐渐失去火红的颜色和足够的温度,屈希望再次将它喂入火塘里,再次烧料。定型是个反复的动作,直到初具成品模样,诠释着什么叫“千锤百炼”。锻好的铁件放入水内,“哧啦”一声,热气腾起。一把小刀,锻造完往往需要三个多小时。
如今,屈希望每月固定时间到镇上赶集,他的铁器总是卖得很好,其他时间就守在自己5米见方的工棚里,叮叮咣咣。在锤起锤落的光影中,坚持着手工技艺。
干了半个世纪的屈希望最自豪的就是自己一手锻造出的十八般兵器。
他告诉记者,因为自己感兴趣便开始四处搜集设计图,照葫芦画瓢,又是描图又是实践,最终打造出了一套完整的十八般兵器——有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镗等,个个做得有模有样。“一共打造了三套,其中还有一套现在在博物馆陈列着。”
从19岁开始打铁,手艺传到屈希望这已是第三代。“都说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他嘴里虽然这么说,但仍坚持每天早上7时开始点火生炉子。
文/本报记者 石喻涵 实习生 段林蕊 图/本报记者 马昭 实习生 昝肖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