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被“爱心爸爸”举高高
“鹏鹏过来,‘爸爸’把你举高高。”7月6日,凤县留凤关镇“爱心爸爸”志愿者汪显明拉着患有自闭症的留守儿童鹏鹏的手说道,并顺势将他举过头顶,逗得鹏鹏哈哈大笑。这爽朗的笑声,如同山间清爽而自由的风,回荡在农家小院,让人向往,令人心醉。
孔家庄村地处宝鸡市凤县的南部,四周深山环绕,交通相对不便。外出打工,是众多年轻人的选择。鹏鹏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赚钱,照看孩子的事情,自然就落在了两位老人的身上。
本应该咿呀学语的时候,爷爷发现了这孩子有所不同:“开始以为男娃娃说话晚,就没在意,结果到了两岁半还是不说话,我们就觉得有问题了。” 孩子的爷爷叹了口气对记者说: “娃儿到了三岁还不说话,我们就带着去医院检查过一次,医生说是自闭症,这可把我愁坏了。”
自闭症这个词语,老人第一次得知后也是一头雾水,不知是啥。而后鹏鹏不与外界交流,也从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就连吃饭上厕所都不能自理,这让两位老人无计可施。“料理了5亩庄稼地,都没有这么费心过。”爷爷无奈地说道。
“这孩子身边一刻都不能离人,掰玉米、拔草、上肥,干啥都带着他。现在到了上学的年纪,总这样也不是个办法。”
就在老人一筹莫展的时候,村支书汪显明带着一支身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队伍来到了家里。志愿者们在详细了解鹏鹏家里情况后,为其积极争取并办理了困难补助。“免去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后,治疗方面,我们也与镇上、县上的医院积极联系,寻求治疗方案。”虽然治愈自闭症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汪显明和志愿者们并没有轻易放弃。
此前,汪显明对鹏鹏的症状也经过了多方的询问,医生告诉他,这个病的根源还是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我们及时与鹏鹏的父母取得联系,希望他们多回来陪孩子。”可在外面一旦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想经常回来看孩子,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孩子父母回不来,我们就想办法把这份亲情补上。”汪显明坚定地说,每周看望鹏鹏一次,是这群“爱心爸爸”雷打不动的事。
只要有时间,这群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都会到鹏鹏家里跟他一起玩。他们用自己刚劲有力的臂膀与鹏鹏玩着举高高、老鹰抓小鸡等游戏。这样的坚持,他们持续了近半年。
“从刚开始的陌生逃避,到现在每次都舍不得我们走,我能感到鹏鹏进步很大。就在上一次,他嘴里竟然模糊地喊了几声‘爸爸’,那一刻我觉得我们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汪显明激动地告诉记者,除此之外,他们还给鹏鹏申请了一些免费治疗的政策,至于后续产生的其他费用,村上和镇上也在积极协调中。
如今,鹏鹏最期待的事情就是“爱心爸爸”的到来,每一次的陪伴,每一次的关怀都一点一滴渗透进这个孩子的内心,孩子脸上的笑容也是越来越多。鹏鹏从默不作声到现在的这一句“爸爸”,是“爱心爸爸”用心呵护孩子的真实写照,更是凤县留凤关镇持续擦亮“爱在身边”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名片的缩影。
今年以来,凤县留凤关镇持续擦亮“爱在身边”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名片,组建了一只由镇村男干部、男志愿者组成的“爱心爸爸”志愿队,围绕孩子的不同需求,针对性地开展关心关爱活动,代替他们的父母陪伴在他们身边,走进孤独症孩子的心中,打开他们心灵的窗户。
据了解,凤县留凤关镇“爱心爸爸”志愿队成立以来,已经组织或参加陪伴自闭症儿童、“雷锋月”学雷锋、读书分享会、与孩子一起过“六一”等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20余次,用爱融化孤独,用理解打开心锁,让留守儿童爸爸不在身边的时候也能感受到“父爱如山”。
本报记者 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