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5版:城事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11日
六十年只做引茶种树一件事
——记“三秦楷模”张淑珍

在商南乃至商洛,只要一提到商南茶,人们就会想到张淑珍,一提到张淑珍,自然会想到商南茶。一个人,一棵树,一辈子,一件事。张淑珍用60多年的辛勤耕耘和真情奉献,开创了商南茶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历程,以跨越世纪的坚守,将青春、追求和忠诚奉献给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

“一定要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奉献给农村,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时间回溯到1961年,来自河南省太康县的张淑珍从西北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陕西省林业厅楼观台苗圃。能去省直机关工作,是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事,但她却彻夜难眠:“学农的不到农村去,怎么服务农民?”想到自己最初的志愿,张淑珍决定前往最困难的地方。就这样,她坐着拖拉机一路颠簸到商南。

来到商南,张淑珍被分配到林业站。蜿蜒崎岖的山路在暴雨多发的季节变得泥泞难行,封闭落后的村落里,环境脏乱、粮食短缺。张淑珍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一定要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奉献给农村,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张淑珍暗下决心。

与茶结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打开以茶致富的大门之前,张淑珍没少碰壁。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她首先想到种植经济作物,动员农民们育苗种树。可什么样的经济作物是能有效增收的?如何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大家相信自己?这成了当时摆在她面前的一道难题。

栽桉树,种油茶,种果树,效果都不理想,不是成不了规模,就是生长周期长,见效慢。就在张淑珍一筹莫展之际,水沟乡一家坟园里几株枝叶繁茂的茶树引起了她的注意,在商南种茶的想法悄然而生。加上时任县委副书记的梅光华对她提及安康茶业给当地群众带来增收,更加激发了她试种茶树的想法。

1962年,她购回了10公斤茶籽撒进了二道河苗圃,开始了种茶试验。十年间,她住窝棚、扛锄头、挑水桶,反复育苗移栽,辗转奔赴浙江、湖南等地取经学艺,经历了7次移种、6次失败的严酷打击。但挫折并未击垮她,而是让她愈挫愈勇。在丈夫焦永才的帮助和建议下,1967年直播的茶苗,经过4年多的抚育,终于在1970年成功采收炒制出3.8斤茶叶,这让张淑珍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鼓舞。

当张淑珍将夜以继日撰写的“南茶北移”的可行性报告送给商南县领导后,得到了县上领导的认可和大力支持,一场空前高涨的种茶热潮在商南的山坡地头掀起,全县上万劳力开山种茶5000多亩。无论严寒酷暑,张淑珍都与群众一起在茶园里劳作,到1976年,全县茶园面积达到了2.7万多亩。但好景不长,茶苗在第二年开始大量死亡,许多人打起了退堂鼓,又开始毁茶种粮,张淑珍顶住巨大压力,多次求教专家学者,从土质问题到栽培技术,她反复试验、实践,终于有效控制了商南新生茶树早熟早衰的现象。次年,她探索总结出了6项生产管护措施,使试验田亩产达到了270.5公斤,商南茶从此突破了低产关,向规模化经营迈出了坚实一步。

初生的商南茶既没有传统的制茶经验,也没有现代制茶技术。为此,张淑珍反复尝试,终于研制出韵味悠长的商南名茶——商南泉茗,并在中国西部名优茶促进会上获得“陆羽杯”大奖。

“对我来说,乡亲们富起来,才是最高的荣誉”

1980年,张淑珍担任商南县林业局茶叶站站长。五年后,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成立。张淑珍和茶业站20多名职工自愿丢掉铁饭碗,大胆走向市场,和农民一起种茶、制茶、寻找销路。

时至今日,张淑珍所获荣誉大大小小已有140项,但在她心里,这些似乎只是自己人生的一段段历程而已。“对我来说,乡亲们富起来,才是最高的荣誉。”张淑珍说。

2021年6月,张淑珍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获此殊荣,张淑珍倍感激动,耄耋之年的她声音微颤,却无比坚定地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党的恩情我永远报答不完,为人民服务是我永远要做的事,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干一天。”

如今的商南,在张淑珍的带领下,在北纬33°书写了一个关于茶的奇迹。昔日的荒山早已满山茶绿。目前,商南县建成茶园25.5万亩,年产茶叶8000吨,产值达到12亿元,培育省市级茶叶龙头企业8家,发展茶叶大户6200家,建成茶加工厂200余个,达到了“人均一亩茶”。茶产业已成为商南县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本报记者 闫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