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出门扫码就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下班了可以提前打开家中的智能家居设备,吃饭时到餐厅扫码就能完成点餐,足不出户就能在手机上购买水电……如今,数字技术在赋能实体经济腾飞的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如何让数字经济成为老百姓的幸福“密码”,7月26日,省政协召开“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协商座谈会。
陕西数字经济总量超过1万亿
“目前我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开始驶入快车道。据西部数字经济研究院测算,陕西数字经济总量2021年超过8000亿,2022年超过1万亿,占GDP35%左右。2022年我省数字经济增速为13.9%,位列全国第5位。”会议一开始,省政协常委、教育科技委员会主任薛建兴通报了一组调研数据。
数据背后是怎样的成绩?截至2022年底,全省累计建设开通5G基站超6万座,乡镇以上行政区实现高质量覆盖;累计建成通信光缆190万公里,覆盖能力超过1500万户家庭。物联网终端用户达到4937.9万,成为全国第8、中西部第1个实现物联网发展迈入“物超人”(物联网终端用户超过移动电话用户)新阶段的省份。单晶硅片产量全球第一;华天科技、隆基股份、彩虹光电等企业在细分领域中位居全球前列……
但在调研中,政协委员们发现,我省的数字产业存在“重硬轻软”“不强不优”;产业数字化融合程度低,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较为缓慢;数据价值难以充分发挥等问题。
建议出台政策激励“数字+”消费场景
“目前我省24条产业链并没有数字经济产业链,其中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是物联网产业链,但并不能涵盖数字经济产业所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省政协常委、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斌表示,“核心软硬件、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数据安全、数据资产等产业的发展更需要在物联网产业链的基础上建立数字经济产业链。这对于发展我省数字经济产业,加速我省数字化转型,促进数据价值化,在全国数字经济一盘棋中占据重要节点将发挥重要作用。”
省政协常委、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财税系主任孔军认为,数字经济加速了消费变革,衍生出多元化新兴消费场景。因此,应该在激励我省数字化消费新场景方面下功夫。
“引导数字化企业面向个人客户,打通中间环节,降低中间成本,把个人用户提到消费链前端,鼓励小微企业开展电商直播、‘云购物’、在线培训、智慧旅游等,深挖客户端市场,释放数字消费活力。”孔军说。
“大家现在面临的是一个‘无数字不经济’的时代。”省政协常委、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雷秀娟在调研时感受到传统产业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所带来的蓬勃伟力,但在她看来,目前我省数字经济也面临“散、弱、缺”等问题。
雷秀娟建议,顶层设计要“统起来”。建议由省市一级的政府部门牵头,对标国家战略发展规划,找准自身定位,统一制定本地、本行业的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同时加大投入,在硬件投入上,适度超前对数据基础设施进行布局。通过制定行业规则、设施标准等进行规划布局、互联互通,引导数字基础设施的有效投资和有序建设,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逐步建设。想方设法降低企业的通信费、网络费、场地费及人工费等各种费用。
在此基础上,人才队伍也要“强起来”。她提出,加强政企校融通,强化政府、企业和高校协作模式,培养数字经济的急需紧缺人才,政府、企业和高校要找准自身定位,积极对接联合,形成强大合力。
本报记者 石喻涵 实习生 段林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