邠王与郭将军宴饮图(局部)
近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从历年考古发掘出土的古代壁画中,精心挑选了20件(组)保存状况好、学术价值高的精品壁画,在陕西考古博物馆举办了“华彩出尘 素壁生辉——陕西出土古代壁画展”。这是陕西历史年代跨度最长的古代壁画临展,其中80%的壁画是首次和观众见面,旬邑百子村东汉墓的《邠王与郭将军宴饮图》就是其中之一。邠王是什么人?这组壁画背后又隐藏着哪些秘密?
古代画师也有自画像
23年前,考古人员在陕西旬邑县原底乡百子村砖厂内抢救性发掘了两座东汉砖室墓,其中1号墓为壁画墓,壁画从墓道开始,遍及整个壁龛和墓室。壁画揭取后,中国和德国的文物保护人员合作对它进行了修复。
2023年12月22日,记者在“华彩出尘 素壁生辉——陕西出土古代壁画展”现场看到,展出的旬邑百子村东汉墓壁画由《邠王力士图》《邠王与郭将军宴饮图》《夫人宴饮图》《亭长女儿图》组成,壁画中的人物承载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在题记中,墓主人自称为“邠王”。
墓葬壁画的产生源于古人“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观念,他们认为死后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生活,而墓葬便是他们在另一个世界的居所,因此人们对死后居所的修建和装饰极为重视,许多人便在墓葬内壁绘制绘画作品。其内容上的表现有升仙神异、天象祥瑞、驱疫辟邪、经史故事、生平威仪、家居娱乐和生产活动等方面。“天象星宿和神话人物,一般绘于前室顶部;车出行和圣贤故事,多绘于前后墓室两侧壁面上半部;日常生活场景,如歌舞宴饮、农耕、庖厨侍仆、仓储庄园等,多绘于前后墓室两侧壁面下半部。”据考古专家介绍,旬邑百子村东汉墓出土的《邠王与郭将军宴饮图》,每个人物画头部位置还都有墨书题记,清晰指出每个人物的身份,墓主人邠王(可能是东汉末年世家大族自封的称号)坐在画面的左侧,与其最近的是一位郭姓将军,将军后面站立的人依次为小史和在将军门下当差的三人,题记中可辨有王、赵、朱等姓。随后一人竟署有“画师工”的题记,说明画师将自己的形象绘入了壁画之中,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的自画像。
在另一幅《夫人宴饮图》上,人物身份与上一幅壁画相对应,包括邠王夫人、郭姓将军的夫人及孩子、小史夫人以及至画师工夫人等,除侍女外,皆坐于榻上。
1800年前的“画展”
旬邑百子村东汉墓的横空出世,让人们看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地下画卷”。然而,你可能不知道,早在1800年前,这座墓葬封闭墓门之前,已经有人“解履”进入墓室,参观了墓葬壁画。
考古人员发现,在该墓甬道两壁各绘一守门力士,力士外侧各有一条朱书题记:“诸观者皆解履乃得入”“诸欲观者皆当解履乃得入观此”。“《礼记·曲礼》记载:‘侍坐于长者,履不上于堂’,在先秦乃至汉魏时期,解履是拜见尊者的礼貌,也是这一时期人们在室内席地起居的限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郑岩研究认为,墓葬犹如死者的室宅,观者解履进墓表达了对于死者的尊敬。百子村东汉墓这两条题记虽然写在守门力士的旁边,但却不是对这一画像的解说,因为在更靠近力士画像的地方,还有“邠王力士”的题记。所谓的“诸观者”或“诸欲观者”,是复数形式,显然不是指墓主一个人,而是指从外面进入墓室的生者。由此可知,至少在东汉时期,墓葬不仅是一个纯粹的私人空间,在壁画完成之后和下葬之前,有的墓室还会对公众开放,以供参观。
东汉时期向公众开放墓葬的做法,可能也与当时“举孝廉”的制度有关。已故历史文献学家杨树达曾详尽搜集研究了有关汉代丧葬的文献,他发现在汉代不仅天子生前预作寿陵,臣民生时也往往自营茔地,如大臣霍光、张禹,文人冯衍、赵岐、孔耽,宦官侯览、赵忠等,皆有此举。而人死之后,也不是马上入葬,葬期从七日到四百多日不等。这种营作寿藏及停丧不葬的风气,为生者进入墓室观看壁画提供了时间条件。此外,在送葬时有逝者的朋友、故吏、门生等许多客人参加,在封闭墓门之前,这些人物都有可能成为墓葬艺术的观者。由此可见,墓葬壁画一方面是为逝者的灵魂而设,另一方面也为当时的一部分生者而设,实际上就是一个生者借机作秀的机会,主要是展示自己的孝心。
本报记者 赵争耀 杨静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9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