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要点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08日
省人大代表张亚建:
当好“土壤医生” 开出绿色“药方”

每年麦收时节,张亚建都到麦田查看情况。(资料照片)

“健康土壤带来健康生活。”2023年年底,铜川“农业生物质绿色高效活化关键技术”科研成果跃居绿色肥料行业标杆:可以把废料“活化”成“肥料”,黄土变“黑土”,形成绿色肥料。

一直从事农业实用技术的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工作的省人大代表、铜川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所长张亚建表示,这项科研成果具有转化高效、产值高效、生态高效等特点,在减少化肥用量、提升耕地质量和农产品品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固碳减排、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每亩土地可减少化肥、农药用量30%以上,实现农业碳汇5吨以上。

1993年,张亚建被分配到铜川市农科所,30年来扎根农业,从一名普通的农技员成长为一名农业科研战线上的排头兵。多年来,张亚建通过发展土肥技术产业化,农业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以苹果、樱桃、食用菌等乡村经济产业,结合粮食新型经营主体、专业合作社等载体,示范带动贫困户致富增收。

近年来,张亚建主持开展了以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主的多项生态农业循环项目和课题,探索出一条绿色循环、可复制、可推广的“铜川模式”。“这一模式不仅解决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还解决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两提两减两增’中遇到的诸多问题。”

作为一名省人大代表,张亚建还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调研工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详实的“送科技,三下乡”活动。

2024年陕西两会召开在即,张亚建深入基层一线,积极走访调研,将提出《支持铜川创建陕西省农业碳汇先行示范区》的建议。以铜川碳汇农业先行示范区为核心,辐射渭北旱塬1000万亩 ,建立20个生态循环农业区域中心,一个中心辐射带动50万亩,20个中心年处理800-1000万吨农业有机废弃物,可减排二氧化碳1000万吨左右,生态循环利用改良1000万亩耕地,平均亩增加千分之二,可固碳3500万吨左右,并通过项目技术的推广,耕地地力等级提高1-2个等级,可极大提升耕地生产潜力,亩增加50-100公斤的粮食生产力(每亩固碳可增加80—170公斤),能够直接增加1000个就业岗位,间接促进3000个就业岗位,可形成70亿元以上的年营收规模,创造税收1亿元以上。

展望未来,张亚建表示,2024年,铜川市农科所聚焦“1359”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计划,实施农技包联服务行动,大力推广优质旱地小麦品种,努力提高小麦宽幅沟播技术覆盖率,优化玉米“5335”增密技术,推进施肥“三新”集成配套落地,挖掘改良区域传统特色产业,引进示范增收潜力品种,夯实农业转型高质量发展基础。重点做好创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市;粮食绿色高产高效产能再提升行动;耕地质量地力提升行动。

本报记者 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