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强化夯基兜底,增进民生福祉”“突出可感可及,扎实办好民生实事”。1月28日上午,政协陕西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围绕5个主题进行专题(联组)讨论。在第五联组,多位政协委员围绕“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主题“把脉”支招。
“买买买”热情如何激发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一环。在省政协委员、陕西瑞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争光看来,我省还存在部分消费意愿难以转化为实际消费,养老托育、文化旅游、绿色低碳等领域消费品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
王争光建议,要改善消费环境,鼓励不同经营主体参与新型消费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共享经济、平台经济、互联网娱乐等重点领域的标准制定,引导优质服务资源“下沉”县域,更好满足城乡居民需求。支持各地探索创新符合新型消费特点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依托消费新场景带动新兴产业落地应用。同时,关注动力电池和储能等领域技术进展,适时开展载人电动飞机等潜在新赛道的产业规划。采用数字技术赋能养老托育、文化旅游等产业,创造消费新业态。
城市更新如何“新”而“兴”
随着城市骨架拉大,功能布局调整,部分城市建成区的问题日益凸显。在发言中,省政协委员、西安市新城区副区长李枫艳举例,“建筑寿命进入中晚期,水、电、线网等基础设施极度老旧,小规模修缮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区域产业培育发展着力不足,没有足够的物理空间及产业土壤……城市更新推动缓慢,需要加大改革力度予以破解。”
李枫艳建议,建立“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决策、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区县实施”的工作机制。
李枫艳提出,构建体检——规划——计划的城市更新项目机制,通过体检评估,摸清家底,制定城市更新规划,形成体系化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同时,跳出城市更新传统路径,盘点目标区域,明确保留保护的建筑清单、基础设施更新清单等内容,分区引导、分类施策,统筹存量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分级诊疗怎么“分”怎么“诊”
分级诊疗制度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由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逐步实现专业化医疗的过程,是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
省政协委员、榆林市政协副主席拓耀飞建议,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队伍保障机制,完善基层医疗机构激励性薪酬体系。制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和人才引进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医学人才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
“适度放宽基层医疗机构的用药范围,拓宽购药渠道,完善药物目录,满足老百姓的用药需求。”拓耀飞提出,适度扩大基层医疗机构和大医院报销比例差距,对于基层首诊且按照分级诊疗程序转诊到上级医院的病人优先治疗、住院,增加报销比例,以此培养患者的就医习惯,合理、高效地利用医疗资源。
本报记者 石喻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