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从事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学者,全国人大代表、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方兰数十年来一直很关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在潜心科研的同时,她更注重把科学研究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2月19日,方兰说:“无论是人大代表履职,还是做学问,最终都要服务国家和区域的社会、经济、生态发展。”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脆弱区、农牧业生产基地和能源基地,也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区域。在国家推动“一带一路”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处理好能源和农业用水问题极其重要。为了得到准确的研究数据,方兰带领研究团队走遍了黄河流域,边收集数据,边总结研究,获得丰富的素材和大量一手资料。
2018年全国两会上,方兰建议在沿黄九省区建设黄河生态带,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此后五年,她一直致力于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并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关于黄河保护法立法的议案》议案,得到全国人大立案并提交审议。
“2022年10月30日”,方兰清晰地记得这个日子。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从2023年4月1日起实施,是我国历史上第二部流域保护法律。
“这让我再一次明确了从事科学研究的意义。”方兰说,专业科研人员应该致力于在学术研究与服务国家之间搭建桥梁,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为国家发展献智出力。
“2023年全国两会,我提的耕地保护法等议案被全国人大予以立案,关于长江和黄河流域协同发展等多个建议也受到了多方关注和相关部委关切,相关部门正在推进落实当中。”方兰说,“看到自己的议案、建议得到采纳,我心中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要求自己提出的建议符合专业知识,调研的问题能得到人民群众支持。”近几年,方兰做了很多有关黄河流域的研究,包括从粮食安全角度,看水资源如何分配;从生态保护来讲,生态廊道应该如何建设等。在方兰看来,人大代表履职尽责,容不得半点马虎,更不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唯有深入一线、扎实走访、潜心研究,才能了解实情、找准问题、剖析原因,提出有建设性与针对性的建议。
“今年,我将继续关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生态协同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方兰表示,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赋予了她更多社会责任感,她要努力发挥自身职业优势和专业特长,以科学准确的学术研究基础保证高质量的议案和建议。
本报记者 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