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生活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01日
李欢:我做的“唐果子”亮相元宵晚会

唐果子制作现场。

开栏语

自信独立如“她”,温柔坚定如“她”,爱岗奉献如“她”,自强奋进如“她”……“她”世界美好万千。春暖三月,芳华绽放,第114个“三八”国际妇女节即将到来,三秦都市报全媒体即日起推出《你不熟知的“她”》栏目,通过每一个闪闪发光的“她”,呈现新时代女性自立自强、顽强拼搏的巾帼精神风貌。

“半个月前,元宵晚会西安分会场的节目基本确定了,但是唐果子能不能最终亮相,谁都不知道。”2月24日晚上,当守在电视机前的李欢看到自己的点心亮相荧幕时,激动地在朋友圈发了条状态。

李欢是开元风雅唐果子的主理人。“唐果子起源于唐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唐朝饮茶之风盛行,便有了一边饮茶一边吃茶点的习惯。果子是茶宴中配茶食用的点心,所以也称茶果、菓子、唐果子等。”穿着刺绣唐装的李欢,高高束起头发,传统又端庄。

“登上元宵晚会的几款点心,是央视专门挑选的。”李欢告诉记者,比如柿子造型的点心寓意“事事如意”,还有小狮子造型的,要符合中国特色并富有年味。

在2019年之前,李欢一直从事西点行业,偶然接触到中式糕点,变成了传统文化“迷妹”,“从中式糕点中看中国文化,永远有做不完的文章。”李欢说到这里有些兴奋,“那时在陕历博看到何家村出土的‘开元通宝’钱币,让我眼前一亮。通过进一步的了解才知道,咱们西安洒金桥取义‘撒金币’,而‘撒’的就是开元通宝。”就此,一款印有“开元通宝”的唐果子应运而生。

起初,李欢主要在产品样式上进行改良和创新,让传统茶点与年轻人距离更近。此后,她又进行多次尝试,用蜜桃、山药、豆沙、抹茶作为内馅,改良成了无糖款、少糖款,让新中式糕点不再是“热量炸弹”。再用南瓜粉、菠菜粉等天然色素,达到果子多彩的效果,也让唐果子更加健康。

咬上一口,绵软、清甜,入口即化。“现在,年轻人生活节奏快,上下班的路上匆匆吃一口,就算完成了正式一餐。但总有一些小巧精美的物件,只是看了一眼也许就打动了人心,令人欢喜。”李欢说,元宵晚会之后,前来咨询和打卡的人更多了。

“虽然唐果子制作仅用白芸豆即可,但最难的是通过揉、捏、压、剪等手法揉搓唐果子的形状,再用推、叠等手法晕染出雅致的色彩。”李欢说,十几道纯手工的工序背后,更加考验耐心与个人对中式美学的理解。“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化,不喜欢唐文化,那一定无法制作出来一枚‘有灵魂’的唐果子。”李欢说。

“我的档期已经排到了3月8日之后。”李欢笑言,“很多企业选择‘女神节’这样的时间节点答谢女性客户,而且马上春暖花开了,大家都想走出家门,体验传统文化,所以我们的邀约很多。”

最甜的糖,需要慢慢熬;最美味的甜食,需要用心做。因此,每次亮相,李欢都会精心打扮,希望自己能将唐代的东方美学体现出来,“华服之美融合空间之美,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李欢说,5年前,大家吃的点心还是按斤称重,更多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如今,她借助唐果子打开了自己研究传统文化的窗户。未来,在传承发扬之路上,少不了学习,更少不了对初心的坚守。

本报记者 石喻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