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近年来,社会上各类非法金融活动方式、手段不断翻新,筑牢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防火墙”越发重要。如何交出一份令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唯有通过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不遗余力地深耕,才能持续满足其对金融消费的新期待。
本期起,本报记者将走访各个金融机构,为大家整理出一批金融一线案例,希望引起广大民众的警惕。
本报讯(记者 薛凯)近日,浦发银行西安长乐路支行在受理个人大额取款业务时,工作人员发现某客户存在异常行为特征。经进一步核实后及时向公安部门报送线索,成功劝阻一起“杀猪盘”类型的电信网络诈骗,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5万元。
时间回溯到2024年1月3日。一年轻外地户籍王姓男子至浦发银行西安长乐路支行办理大额取款业务,柜员按规定核实大额取现用途以及交易背景时,王先生未能及时回答,而是电话联系他人咨询用途,后称用于结婚彩礼。在系统读取身份证后弹窗提示“存在风险情况,请点击近期交易明细查询,进一步人工核实”,这引起银行工作人员的警惕。结合王先生当时的谈话神情举止,柜员初步判断客户疑似遭受电信诈骗。随后该支行立即启动“银警联动”机制,向辖区派出所报送了电信诈骗可疑情况。
据悉,王先生通过网上交友APP相亲,殊不知诈骗分子以情感需求为切入点,一步步将其诱导至银行进行大额取款。直至民警赶到现场劝阻,该男子才醒悟过来。
每年的春节前后都是电信诈骗猖狂之际,犯罪分子往往趁未婚人士可能被催婚的时机,打着“婚恋”“交友”的旗号进行诈骗。在此,浦发银行西安分行郑重提示:保护个人信息是防范电信诈骗的第一环,在未经核实对方真实身份的情况下,不要轻易透露本人姓名、身份证号码、银行账户等重要信息。同时,为保护消费者的资金安全,配合公安部门堵截犯罪的发生,银行工作人员在为客户办理跨地区开户、大额转账、取款等业务时会进行风险提示,核实客户的身份、款项真实用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