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2024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09日
让职教成为人才成长“第二赛道”

付浩

董宏涛

赵平

徐立平

郭文生

王静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打造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今年全国两会上,陕西代表团多位全国人大代表聚焦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等,针对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激励等方面建言献策,希望能打破技能人才成长的“天花板”,让职教学生“升学有道、就业有门、创业有方”,开辟人才成长“第二赛道”。

付浩代表:强化技能人才岗位再提升再培养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产业工人,全国人大代表、陕西建工安装集团高级技师付浩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为提升产业工人技能发声。

“建议强化技能人才岗位再提升再培养。”付浩说,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制定职工再教育培训机制,倡导企业、学校与社会多方力量结合,利用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和企业丰富的实践经验,从理论到实践,围绕实用、好用,加强与产业实用技能的关联性培养,使技能工人从专业知识、业务操作等方面可以阶段性不断提升,促进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他还建议,充分利用好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培训中心技能提升优势,满足就业人员技能提升需求,帮助和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为稳岗就业作贡献。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就都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

付浩表示,将竞赛获奖与薪酬待遇挂钩,有效激发职工学习提升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国家层面应持续加大鼓励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政策奖补。“通过这些措施,不断扩大高技能人才队伍,为我国高质量发展贡献产业工人的力量。”

赵平代表:为新业态青年职业发展提供保障

“近年来,互联网+、共享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一大批形态多样、分工精细的新职业应势而生。仅2019年以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就公布了三批38个新职业。”全国人大代表、陕西飞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部件厂高级技师赵平表示,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网约配送员、互联网营销师、在线学习服务师等等一系列职业从无到有,遍地开花,对创造就业岗位、提供就业选择大有益处。其中,对大学生和青年农民工就业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大量农村劳动力在新经济行业中找到用武之地。很多青年在新经济行业中找到兴趣爱好和职业的结合点,用创造改变生活,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

“从调研情况看,与传统职业相比,新职业在劳动关系、从业手段、就业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赵平表示,这个庞大的、新生的、充满生机活力的青年群体,需要得到全社会更多关注和关心。

为了促进新职业青年的成长发展,他建议,完善福利保障和劳动权益保护,提高新职业青年的就业能力,增进新职业青年的社会认同。

郭文生代表: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

在全国人大代表、宝钛集团有限公司宽厚板材料公司职工郭文生看来,作为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在助推市域产教联合体、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发挥政府政策撬动作用,构建全方位的保障体系,发挥校企协同育人主体作用。”郭文生建议,把宝鸡(国际)职业技能实训中心项目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尽快出台相应的人才、资金、科技、土地等扶持政策,形成组合式政策保障体系,通过政策联动撬动社会资源主动投入和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引导行业、企业、院校以及科研机构等立足产业发展前沿,主动参与实践中心建设,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构建校企合作管理模式,携手共建产业学院、实践中心等实体化项目,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平台支持、技术指导,充分实现校企双方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同时,学校应主动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协同合作企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岗位适应性,契合企业人才利益需求,达到“两头受益”的合作成效。紧盯建设全国性市域产教联合体及产教融合技能实训基地目标,聚焦“双高校”(既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又具有高等学院的水平和体制)国家标准,让陕西技工品牌名扬国内外。

董宏涛代表:鼓励高校开设劳模和“工匠”学历提升班

作为一线工人代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动车段动车组机械师董宏涛一直很关注产业工人队伍的发展。

“2023年全国两会,我提出了《关于建立产业工人终身培训学习的制度的建议》,收到了全国总工会的答复。他们在一线职工学历提升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陕西省总工会联合西安交通大学举办的首届劳模“工匠”学历提升班,45名劳模、“工匠”成为交大学子。

今年全国两会上,他提交了建议,关注如何在更广泛的层面建立产业工人终身培训学习的制度,在鼓励支持更多高校开设劳模和“工匠”人才学历提升班的基础上,形成产业工人终身培训学习的制度。他建议,配套出台高校或高职院校建立劳模“工匠”班的相关制度,以保障好的学习提升政策能惠及到更多产业工人。

徐立平代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育“大国工匠”

全国人大代表、航天科技集团四院7416厂班组组长、国家高级技师、航天特级技师徐立平被誉为“火药上的雕刻师”,是高技能产业人才队伍的杰出代表。

“在我看来,要想培育出‘大国工匠’,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徐立平说,通过“学校+企业”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方式,实行校企协同育人,尤其要强化学生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工匠精神的培育,来为企业输送更多的德技兼修的高技能人才。

“企业要为一线技能人员搭建更为广阔的实践和交流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磨炼技艺,在交流中促进技术与技能的协同发展。”徐立平表示,同时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点产业组织开展技能竞赛,构建行业技能人才快速成长通道。鼓励工匠积极创新,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推动他们不断突破技术瓶颈,促进工艺和产品的优化升级。

徐立平说,要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大力宣传杰出高技能人才的先进事迹,形成“尊崇技能”的社会环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持续提高技能工人的社会地位,扩大优秀高技能人才的影响力和辐射面,从而引导更多的年轻人走技能成才的道路。

王静代表:产教融合“合而不深”“校热企冷”待破解

“通过调研发现,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仍然存在‘校热企冷’‘合而不深’的情况。”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全国人大代表、汉中开放大学校长王静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快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激励体系的建议,并详细阐述了具体落实举措。

王静表示,建议分析论证提出便于操作的解决办法,加快形成《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促进校企合作深入开展的一揽子措施》,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深度开展、产教深度融合。建议国家发改委以遴选第二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和国家教育部第二批遴选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契机,打造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营造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政策环境,加大对陕西的支持力度,助力陕西争做西部示范。

“建议充分考虑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需求,出台指导意见,支持各类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能力、建设校企产教联合研发平台。”王静表示,建议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切实鼓励、激励职业学校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文/本报记者 赵明 图/本报记者 母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