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迎着柔润的山风,走进商南县知青茶园,就如同进入一幅茶山水墨画中。
不时的有拿着农具的群众前来鞠躬、上香,茶农王良指着一处插满线香头的地方说:“这里就是张奶奶长眠的地方,开春了,我们下地时,都会来看看茶奶奶。”
“南茶北移”写传奇
六十多年前的商南,不曾有茶。
“农学院的毕业生不到山区去,怎么服务农民、回报农民?”1961年,张淑珍放弃了组织分配到省直机关工作的机会,和丈夫焦永才自愿来到商洛山区,并将种茶作为打开当地农民致富之门的“金钥匙”。
时任县委副书记的老红军梅光华向她提及安康茶产业给当地群众带来增收,启发了张淑珍。
但按理说,商南的地理条件不适合种茶。
北纬33°,真的难以逾越?张淑珍不信。
初期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接连的打击让张淑珍陷入了无尽的苦闷。但她坚持种茶,记录茶苗生长的温度、湿度、光照等,一次退堂鼓都没有打过。
1970年,终于采摘炒制出了1.9公斤绿茶。这片土地就是后来知青茶园的发端。
1972年,张淑珍撰写近5万字的《南茶北移可行性报告》送到商南县委。当年成功种植茶叶2000亩。
1975年,她创办的茶坊茶场首次向国家上交了500公斤商品茶。1976年,全县茶园面积首次突破2万亩。1985年,彼时已48岁的张淑珍联合全县36家乡、村茶场,成立了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商南茶实现产业化经营。
张淑珍60年如一日,成功将中国茶叶产地向北推移了300多公里,使北纬33°44′的商南山区成为中国西部最北端新兴茶区,创造了“商南自古不产茶,如今茶青漫山坡”的奇迹。
“一心为民”促增收
“小时候,我们放牛放羊,山上全是荒草荆棘。”商南县城关街道捉马沟村党支部书记罗镰威指着环山茶园兴奋不已,“你看,现在满山遍岭都是茶叶,农民增收有保障了。”
减荒增绿,茶林共植,一片叶子富裕一座城。60年发展历史,由一粒籽,一棵苗,到满山茶,这一切都离不开张淑珍。
“我这一辈子,就只干一件事:让商南老百姓富起来,不干出点名堂,就不出这商洛山。”张淑珍生前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崎岖的山路、落后的村落、脏乱的环境、紧缺的物资……种种困难给初到商南的张淑珍带来了巨大压力,但她没有一句怨言,穿着葛麻草鞋,奔走在商南的国有林坡之间。
短短几年工夫,商南便建成36个茶场。当时,一盆茶叶鲜叶能换一袋面,茶叶有了收益,群众们种茶的积极性也逐渐高了起来。
1979年,张淑珍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张奶奶倾尽所有为商南农民找到了一条致富路,我们祖孙三代种茶路上,她给我们提供了数不清的帮助。”赵立本家是商南县最早靠种茶富裕起来的农户。
“2009年,我接手家里祖传三代的茶场,现在年收入十多万元。”赵立本满脸笑容地说,“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带动周边更多的农民务茶,让更多人吃到茶的红利,这也是张奶奶最想看到的。”
“不忘初心” 守始终
1989年10月,张淑珍去汉中调购茶籽的途中突然感觉身体不适,结果查出罹患癌症。
有一天,商南茶叶站副站长刘保柱带着同事去看望张淑珍,刚走进病房,她就坐起身急忙问道:“茶籽发放了吗?地块选好了没?”看着眼前因为化疗头发、眉毛都掉光的老站长,刘保柱眼眶瞬间湿润。
1994年,张淑珍又遇到人生另一个打击,爱人焦永才被查出肝癌晚期。她陪老伴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后的79天。“我走后,你就把我埋在你种的茶园旁吧,你这一辈子把种茶这一件事做好就行。”临终前,焦永才的这一句话支持她走到了最后。
几十年来,在张淑珍的推动下,昔日的荒山上早已满山茶绿,如今的商南茶已经在全县大部分乡镇普遍开花,茶产业已成为商南县产业脱贫的支柱产业、观光旅游路线上的一张新名片、当地群众增收的重要来源,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本报记者 闫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