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了解雨滴的形成过程。
3月26日,陕西省第三十二届“科技之春”宣传月主场示范活动在杨凌举办。
主场示范活动现场,围绕水土保持科技资源科普化主题,组织科学家精神宣讲、博览园参观、人工模拟降雨土壤侵蚀研究实验观摩,以及雨滴能谱仪测量雨滴动能、溅蚀盘测定降雨溅蚀作用、土壤崩解速率测定、生物结皮水土保持作用演示等互动体验,让同学们在互动体验中感受科学的奇妙力量。
“小朋友,你们知道雨滴是什么形状的吗?它的真容可不是我们想象中水滴状的样子,雨滴大小不同,形状也是不同的,雨滴动能是雨滴降落时产生的能量,通过测量雨滴动能,可以准确评估和模拟雨水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在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工模拟降雨大厅内,工作人员的讲解引起了前来参观的小学生们的好奇心。当看到大厅内人工模拟降雨落下的水滴后,他们发出阵阵惊叹声,并认真记录着所见所闻。
“咦,这土壤的颜色为什么不一样呢?怎么有黑色的,还有绿色的?”“小朋友们的观察能力很强哦,造成土地表面颜色不同的是生物土壤结皮。它是土壤的皮肤,是土壤表面几毫米内的微生物,包括藻类、苔藓、地衣生物、真菌等与土壤颗粒紧密结合的薄层结构。生物结皮是土壤健康的‘卫士’,它们避免土壤经受风蚀和水蚀,还可以增加土壤养分含量,调节土壤水分,特别是在干旱缺水沙区,生物结皮更是土壤沙漠化防治的‘大功臣’……”小学生们认真聆听着讲解员的讲解,对科学充满好奇的“小种子”已经慢慢植入心中。
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水土保持主题活动作为陕西省第三十二届“科技之春”宣传月的主场示范活动,由省科协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省水土保持学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等8家单位承办。活动着眼提高青少年对于水土保持的知晓度和参与度,通过走进科研机构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互动体验式科普活动,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科技的种子,引导他们增强水土安全意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防控水土流失,争做水土保持的“参与者”“传播者”。省级学会、有关中小学300余名代表参加活动,共发放水土保持宣传册及相关宣传品1700余份。
文/图 本报记者 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