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根钻杆像一个个强劲的“手臂”,在地下煤层穿梭,钻出一条条巷道……这是煤炭开采中采煤机工作的场景。钻杆作为采煤机的重要部件,一旦出现故障,生产将会暂停。24年来,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数控车工、高级技师王渤,干的就是钻杆加工、产业智能化改造。
走进数控车间,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但王渤却能在这样的环境中静下心来。数控车工是一个需要极高精确度和耐心的职业,稍有差池就可能导致整个工件的报废。正因为这种严谨的态度,才使得他加工出的每一个工件都达到了极高的精度要求。
2009年,王渤投身于双头摩擦焊机上下料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项目,并负责研制了工业机器人的一体式手爪装置。然而,在首台机器人的上下料调试阶段,遭遇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每当机械手进行抓举动作时,总会不慎触动到相邻的钻杆,从而使得下一根钻杆的位置发生偏移,进而引发机器人的报警系统。
面对这一挑战,王渤通过不懈努力和精湛技艺,最终成功地攻克了这一难题。这一改进不仅提升了机械手的精准性,还使得整体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增幅高达40%。
2012年,高强度圆弧角三棱钻杆在科研项目试制过程中遇到了一个严重问题:焊缝容易脱落,进而导致钻杆断裂。王渤通过多次实验和科学分析,创新性地提出了热装过盈配合焊接后进行保温的解决方案,不仅成功解决了焊缝脱落的问题,还进一步优化了焊接工艺,实现了批量化生产。这些改进措施显著提升了钻杆的质量,并推动了产品的市场表现,当年就销售了1万余根钻杆,创造了500余万元的产值。
近年来,王渤成功攻克了螺纹自动化加工和钻杆飞边外圆加工自动化的技术难题,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同时,他还推动了摩擦焊接工作站的无人化操作,进一步促进了钻具生产的智能化水平。此外,王渤还参与了螺旋槽铣床自主生产方案的设计工作,该方案有效突破了产能瓶颈,推动新产品销售额突破亿元大关。在他的努力下,通缆定向钻杆关键配件的加工难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
伴随“王渤创新工作室”挂牌,他将工作经验和技术心得分享给更多的人。目前,工作室共有11名成员,有5个自主研发课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此外,他还主动对工作室成员进行技术培训和实地授课,协助企业组织开展技能竞赛,有效提升了员工的综合技术素质。
面对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荣誉,王渤说,他的父亲是一名八级钳工,如今他也是一名光荣的产业工人。作为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他会继续带动身边的年轻技术人员,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报记者 石喻涵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9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