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粮粮谷90万吨/年小麦加工项目。
铜川市新材料产业园区年产220吨磷化铟多晶材料生产线项目。
西安太合高端智能钻探装备基地项目。
5月6日、7日,陕西举行2024年一季度重点项目观摩(关中片区),以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深化“三个年”活动,推动全省高质量项目建设提质增效。在为期2天的观摩中,实地交叉观摩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杨凌重点项目建设情况,视频观摩陕北、陕南片区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本次集中观摩的重点项目共32个,总投资453.4亿元。其中,实地观摩关中片区项目12个,总投资274.2亿元。视频观摩陕北片区能源化工项目8个、陕南片区特色产业项目12个,总投资分别为154亿元、25.16亿元。
观摩过程中,比项目晒进度,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鼓干劲增信心,奏响全力“拼经济”最强音,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写好“做强主导产业”文章。
“链式生长”激活渭南农业新动能
粮食总产占到全省的1/5,成为陕西唯一的粮食调出市。为了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渭南市坚持高位谋划、龙头引领,全市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亮点纷呈。
在中粮粮谷90万吨/年小麦加工项目观摩中,记者看到项目工作塔主体封顶,筒仓仓顶板、麦仓仓顶层主体、主车间1四层施工完成,主车间2五层施工完成,成品立体库二次砌筑施工及屋顶钢结构施工完成。
中粮粮谷华中区总经理阚翠姝介绍,2023年2月,中粮粮谷渭南新建90万吨/年小麦加工项目开工。项目依托渭南良好的资源禀赋及食品行业的综合优势,计划打造成一个集小麦收储、研发、加工、销售及仓储物流为一体的西部地区大型现代食品产业聚集区。项目预计2025年2月建成投产,建成后该项目将进一步加快渭南涉农产业全链条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渭南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新区食品产业做大做强具有极大的拉动作用。
铜川向“绿”而行打开新天地
如今在铜川,不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有着鲜明的“绿色基因”。在隆基12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建设现场,记者感受到了“绿意萌动”。“该项目占地503.9亩,预计总投资81.6亿元,安装高效单晶电池生产线22条。项目全面建成后,将成为隆基绿能全球单体最大的电池生产车间,绿电全覆盖,全力打造绿色低碳工厂。同时也是全省行业首个废水‘零排放、全回用’标杆工厂。”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宝申介绍。
“铜川项目产品采用公司自主研发的最新一代高效单晶电池技术,这款电池没有栅线,光从任何角度射入都不会反射,发电性能更加出色,更加环保节能。”通过钟宝申对两代电池的对比介绍,大家直观看到了最新一代光伏电池技术工艺的先进性。
能源资源产业集群是铜川市打造的“三大产业集群”之一,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对于转型发展中的铜川意义重大。围绕新能源产业链布局,2023年,铜川引进近年来单体投资最大、关联带动能力较强的隆基12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借力光伏行业龙头企业品牌影响力、核心技术,掘金新能源市场“新蓝海”。
“高纯磷化铟”激活光子产业
作为硬科技产业的基石,光子产业已成为我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种苗”,其发展计划也被外界称作陕西的“追光计划”。走进铜川市新材料产业园区年产220吨磷化铟材料生产线项目,不仅能感受到本土科技型企业的硬实力,还能感受到全省光子产业集群将迎来加速发展。
“磷化铟是一种典型的二代半导体材料,在5G通信、射频器件、激光雷达、可穿戴设备传感器、新能源等领域应用广泛,但由于磷化铟合成技术壁垒极高,国内在相关领域长期处于空白,是国内光电子领域重要的‘卡脖子’材料之一。”陕西铟杰半导体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小华说,“2021年1月,陕西铟杰出品的第一根磷化铟多晶棒试车成功。经权威第三方机构检测,产品关键技术指标方面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产品稳定性与一致性也得到了广泛认可,迈出了磷化铟多晶材料国产化从0到1的关键一步。”
黄小华介绍,公司拥有完全自主产权的设备、工艺和控制系统,打破了国际行业垄断与技术封锁,实现了核心材料进口替代,是国内唯一一家可以批量生产高纯磷化铟多晶的本土企业,加快了高品质磷化铟多晶材料国产化进程,保障了我国产业链供应安全。项目建成后,铜川将成为国内最大的高纯磷化铟多晶材料生产基地,助力全省光子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陕西造”定向钻机“扭矩”国内第一
近年来,我省智能制造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智能制造已经成为陕西转变工业增长方式、重塑工业增长动力、实现追赶超越的重要抓手。走进西安太合高端智能钻探装备基地项目,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加紧施工,工地上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陕西太合智能钻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义红介绍,该项目由陕西太合智能钻探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陕西瑞合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公司自主研发的ZYL-25000D型智能定向钻机开孔直径420毫米,填补了300毫米以上大直径顶板定向长钻孔技术与装备的空白,矿山瓦斯渗透面积较现有技术提高3.8倍,“以孔代巷”效果行业领先,为国内扭矩最大的瓦斯抽采定向钻机。记者了解到,该公司目前正在推进哈萨克斯坦石油开采项目、阿富汗化验室项目和俄罗斯煤层气项目,俄罗斯子公司也在积极筹建中。
王义红说,项目建成后,将具备生产定向钻机300台、特种钻具15万根、地面钻探装备300台、随钻测量系统300套的生产能力,进一步延伸智能钻探产业链,促进西安高端制造业技术水平持续升级。
为秦创原总窗口建设注入新动能
当前,通过自主创新、联合研发,越来越多的航空航天项目落户西咸新区,实现快速发展和迅速集聚。而这里的航空工业自控所智能传感产业基地项目,也将建成我国航空工业系统内一流的MEMS研发工艺平台,及全国领先、具有开环和闭环光纤陀螺全流程研发生产能力的基地。
航空工业自控所智能传感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12.1亿元。项目规划了“一中心+一基地”的核心内容。西安精微传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鹏飞介绍,一中心是微机电系统研发及产品中心,打造航空工业系统内唯一、国内一流的MEMS研发工艺平台。建设1-2条6英寸MEMS生产线,加速度计、微系统、传感器生产调试线,达产后实现MEMS传感器芯片生产能力200万只/年,应用于航空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填补国内高端压力传感器产业空白。
中航捷锐(西安)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谢良平介绍,一基地是光纤陀螺研发生产基地,构建全国唯一具有开环和闭环光纤陀螺全流程能力的研发生产基地,建设相关装配调试线、高低温实验室,达产后实现光纤陀螺生产能力30000轴/年,应用于军民两用的海陆空天惯性导航系统及工业无人智能控制系统。
该项目将建成我国航空工业系统内一流的MEMS研发工艺平台,及全国领先、具有开环和闭环光纤陀螺全流程研发生产能力的基地。该项目的建设将有力带动我省传感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为秦创原总窗口建设注入新动能。
文/图 本报记者 谢斌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9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