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微报纸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13日
让博物馆赋能美好生活
——陕历博“流动博物馆”文化惠民纪实

小朋友体验倒流壶的奥秘。

开栏语

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将于5月17日至19日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举行,本次活动将围绕“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主题,集中展示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最新成果,进一步搭建博物馆与公众沟通的桥梁。

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展示地,更是诠释文物意义和价值的场所,承载着社会教育的重要功能。为展示陕西省博物馆社会教育成果,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即日起,本报特推出“文化中国行·聚焦国际博物馆日”专栏。

连续开展活动12年,行程超过9000公里,受众超过6万人,送展览百余场……12年来,陕西历史博物馆“流动博物馆”不但拓展了博物馆文化服务的覆盖面,达到了让公众在“家门口”赏文物、学历史的目的,更是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将文化惠民落到实处。

让文物走出馆舍天地

“虽然住在西安,但确实还没去过博物馆,这个活动特别有意思,让我近距离地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我非常喜欢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它不仅造型独特美观,而且还蕴含着这么高超的科学技术,这次活动让博物馆里的文物走出馆区,来到我们身边,拉近了博物馆和我们的距离。”近日,陕历博“流动博物馆”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丹凤门御道广场举办展示活动,志愿者刘科辉、惠珂通过对文物展板的讲述,复仿制文物的现场互动演示,让大家更加深入了解到文物背后的故事,现场市民兴趣高涨,纷纷参与互动问答。

在汉代四神瓦当拓片制作及汉唐金银器纹饰填色互动区域,有趣的互动体验让大家赞叹连连,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巧思,在手工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之美;在“陕历博数字课堂”体验现场,一群孩子们戴着VR眼镜,身临其境地“参观”了博物馆,看到了展厅中的各类文物,孩子们直呼太有趣了,很多成年人也跃跃欲试。“一次机缘巧合加入到陕历博志愿者团队,没想到在这里我完成了人生的二次蜕变。”参与本场活动的志愿者王兢说。在这里,她不仅学习到很多历史文化知识,也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志愿者好友,明白了每个人都有义务去传承和弘扬文化,帮助他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早在2012年,陕西历史博物馆结合自身资源和优势,切实发挥博物馆社会大课堂服务学生素质教育的功能,不断创新,特别推出“流动博物馆”志愿服务项目,文化惠民、服务群众。陕历博“流动博物馆”志愿服务项目突破固定的博物馆模式,走出馆舍天地,依托文物展板、文物复仿制品、多媒体设备、文化节目等丰富的亲民形式,将历史文化课程、互动体验项目送到社会公众的身边。志愿者通过现场演示、讲解,让受益群体在学习知识、了解历史文化的同时对博物馆和历史文化产生兴趣,从而构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真正实现博物馆资源最大化。

志愿服务12年 受众超过6万人

“我在陕历博参加志愿服务已经4年了,每次讲解都能学到新东西。大家的掌声,让我觉得付出是值得的。”回忆起几个月前参加“流动博物馆”走进西安市创新港中学的活动,志愿者王珂依然历历在目:在活动现场,志愿者向同学们介绍了《乐舞图》的历史知识和部分馆藏文物,还为同学们带去文物复仿制品进行互动,并现场演绎青瓷提梁倒灌壶和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的科技原理。同学们好奇地提出一连串问题,在志愿者引导下,同学们找出了答案,解开了神奇文物背后的“小机关”。

“陕历博多年来广受社会公众喜爱,我们每一天都能真切地感受到观众的热情与支持,但由于馆舍面积有限,每天限流的参观人数远远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陕历博社会教育部工作人员表示,“流动博物馆”活动的开展,就是要主动走出博物馆,打破博物馆的边界,把优秀传统历史文化送到百姓身边,真诚回馈社区群众,让大家感受到博物馆文化。2012年至今,陕历博“流动博物馆”志愿服务项目走进陕西省内省外多所高校、中小学校、山区学校、军营、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等机构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志愿者的展示和讲解,通过受众亲自参与互动,让历经岁月沧桑的文物“流动起来”,让厚重的历史“鲜活起来”,为广大公众献上更加精彩的文化盛宴。

12年来,陕历博“流动博物馆”志愿服务项目行程超过9000公里,受众超过6万人,送展览百余场,活动足迹遍布省内外。这种新颖的方式,让藏在“深闺”的历史文物走进了普通百姓的文化视野,将文化惠民落到实处。

本报记者 赵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