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西安荟聚选购商品。 本报记者 马昭 摄
开栏语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工业生产持续加快,服务业发展平稳,消费市场稳步恢复,对外贸易持续扩大……火热的经济生活、繁忙的基层一线,三秦大地处处跃动着经济发展向好的积极信号。
从今日起,本报推出《陕西经济微观察》栏目,通过市场新变化、百姓新消费,感知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脉动。
5月的三秦大地,繁花似锦,缤纷多彩,人流、车流、物流……活力十足的消费需求持续升温,演绎了服务业发展的勃勃生机。
1400万人次逛西安,“文博热”“汉服热”“演艺热”……在西安,古老与现代、厚重与时尚、开放与包容碰撞出的古都魅力,吸引五湖四海的宾朋纷至沓来,尽享穿越之旅。
“五一”假期结束,但是错峰出游意愿强烈,消费热情空前高涨,使得陕西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潜力涌动,一场以“新服务”为驱动的新发展正在蓬勃展开。
新需求:双向奔赴
每天,傅武亮都“泡在”各大网红景区,擅长音视频技术的他紧抓契机,将一幕幕精彩的瞬间定格在短视频平台,茯茶镇、小雁塔、曲江、昆明池……他的团队遍布热门景区。“打破传统模式,线上线下双流联动,通过汉服文化体验、茯茶销售、汉服租赁等带动就业,实现数字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身为陕西省旅游摄影协会手机摄影分会会长、数字文旅高质量内容创作摄制基地主任,傅武亮在服务消费扩容提质的有利条件下,不断创新模式,迎合大众消费。
在生活性服务业中,傅武亮只是无数网络大腕的一个缩影。他们每天深耕陕西各大旅游景区、网红打卡点等,为市民游客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新体验,带动餐饮、住宿营业额持续增长。数字表明,今年“五一”假期,西安星级饭店平均出租率同比增长8%,“西安演艺”品牌效应显现,数字文旅消费崭露头角。重点监测的30家等级民宿平均出租率超过77%。
作为服务业的主要组成部分,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今年以来,西安市加速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推进2个智慧商圈建设和10个商业街区改造提升,打造10个文商旅消费聚集区和42个高品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服务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质”与“量”的双向奔赴。
新服务:乘风破浪
“没想到,西安荟聚开业以后车流量、人流量这么大,每天人流量爆棚。”自从西安荟聚开业以来,家住西安市西部大道长泰金帝小区的业主张锦芬每天的“必修课”,就是时不时隔着自家窗户远眺对面成群结队的人流。“我看到出来的消费者,没有空着手的,都或多或少地拎着东西。”
火爆商业版图的西安荟聚一石激起千层浪,以“新服务”为驱动的新发展可谓“乘风破浪”,走进百姓生活,并蓬勃发展。
跟随涌动的人潮,记者在周末时间也走进西安荟聚一探究竟。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各种消费场景令人耳目一新。
“我喜欢的几个户外品牌和日常穿搭品牌都集中在这里,价格相对比较亲民,所以才来这里。”西安市民胡敏对记者说。
西安荟聚官网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18日正式开业首日客流就达到23万人次,首个周末更是迎来了高峰。开业短短四天的总客流量达到87万人次,总销售额超过7000万元,累计注册会员近20万人次。
服务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陕西各大商圈迎来一波波客流,零售、餐饮消费红火。陕西省商务厅对陕西570家零售、餐饮样本企业的监测数据显示,样本企业销售额17.98亿元,较2019年增长9.83%;商品零售额17.08亿元,较2019年增长9.71%;餐饮收入9009.59万元,较2019年增长12.13%。
新业态:焕发生机
新业态激发新活力,焕发新生机。西安大唐不夜城、兴庆宫公园、环城公园、钟鼓楼广场……随处可以看到身着汉服的美女帅哥拍照打卡的身影。
“千年前的神都穿搭今天依然潮。”西安市西大街一洲商城里,汉服妆造店铺林立,每一家店铺里顾客盈门,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选购心仪的服饰妆造,开开心心地开启长安之旅。
其实,此前这里只是批发演出服装及舞台用品,如今转型为集服装、妆造、道具于一体的西安最大的汉服流水线。来自浙江的游客徐倩表示,没来西安之前,她通过网上预约,到这里租赁汉服,化妆和服装费用花了不到200元,店家服务也比较贴心。
与西大街一洲商城一路之隔的西安长安霓裳里印象文化街区,二楼汉服妆造店铺云集,盘发髻、扑粉、定妆、修睫毛……工作人员热情细心地接待每一位顾客。
“来这里,我穿上汉服,就像穿越到了唐朝。”来自湖北的游客黄锦难掩兴奋,她表示,西安回坊风情文化街、钟楼、鼓楼等热门景点近在咫尺,花费也没有超出预算,西安值得一游。
丰厚的“家底”为服务业的创新创意供养了源源不断的“活水”,也带动了服务业的“高歌猛进”。36031万元消费券、双品网购专场、车展……陕西频频推出的惠民促销活动,让众多消费者在“三秦四季”里沐浴到暖心的服务。全省经济数据表明,一季度陕西现代服务业增势较好,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1%。
“不仅是丰富的商品供给,还有打折、满减、抽奖、国潮、文艺展演等优质的互动性活动,并加大对生活性服务业的支持力度,通过优化政策、加强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质量等措施,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更高水平发展,让百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是最大底气。”在经济界人士张斌看来,居民收入增加、就业改善,消费信心持续回升,同时,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业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更高品质的服务,使消费进一步扩容、提质、增效,必将为经济增长增添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本报记者 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