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经济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15日
相约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
看西咸新区为文物插上科技之翼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外景。

5月17日至19日,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将在位于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举行。此次活动看点多多,精彩不容错过。

西安有着“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据统计,仅西咸新区范围内,就已发现不可移动文物280余处,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6处54个点。如何呵护和利用好这些海量且独一无二的文物和文化资源?西咸新区的答案是:为文物活化与文化传承插上科技之翼,在文物发掘、保护、展示、传承的全过程实现数字赋能。

文物发掘数字化 让考古有了新路径

位于沣东新城的太平遗址,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就采用了田野数字化管理系统,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为迅速、准确、科学地公布成果提供了技术保障。

考古团队还与沣东新城文物局联手,在考古营地开发了太平遗址3D全息沉浸式体验展示,让遗址在虚拟空间中全面“复活”,赋予观者身临其境的体验。

在空港新城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开工前,考古人员在进行大范围勘探时共发现各类文化遗迹6000余处,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这些记忆也都被悉心地“存放”在数字博物馆中,或许将来世界各地的旅客在候机时就可以领略这片土地的厚重。

遗产保护数字化 让文物形象更鲜活

通过数字化打造,让文物“活”起来,西咸新区最有“发言权”的当属秦汉新城。

现藏于茂陵博物馆的西汉鎏金铜马,是一件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国宝级文物。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新丝路数字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抓取了文物特征并结合其背后的故事,将其设计为战马数字卡通形象——“大丝马”。“命名取用了丝绸之路的‘丝’字,寓意‘大丝马’是‘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传播者。”公司负责人田琳表示。

汉阳陵出土的汉塑衣式彩绘拱手跽坐女俑,也拥有自己的数字形象——采用3D建模技术还原文物样貌,只需手机上下载一个软件,对着女俑扫一扫,女俑就可以在你眼前挥舞衣袖翩翩起舞……

“我们与多家文博机构开展文物采集、博物馆数字化改造和文创合作,采集文物1万余件,利用数字技术还原、解析并建成了历史文化数据资源库——秦汉历史文化资源云。”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管委会副主任王战武说。

文博教育数字化 让历史文化活起来

值得关注的是,“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还将设置“博物弥新·2024国际博物馆日数字文化体验区”,以虚拟数字人多维科技应用为依托,首发搭载基于多维度文化资源数据库训练的文博领域语言模型,借助AI智慧能力深度服务于公共文化教育。届时,陕西文物智慧推荐官“周知礼”“秦威武”“汉英俊”和“唐美丽”将“现身”现场互动体验区,让历史文化“活”起来。

在西咸新区,越来越多的文物通过技术与模式创新从历史中“复活”,并逐步形成“文物+科技+内容+消费”的文创产业链。通过数字化打造,这里的文物正在突破时空限制“动”起来、“活”起来、火起来。

本报记者 周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