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汉中地势多样,山川秀美,水资源丰富,为当地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龙头镇位于汉中市城固县中部,距县城6公里。辖区地势平坦,气候温润,雨量充沛,自古就是“鱼米之乡”。
在龙头镇稻渔综合种养核心区,插秧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当“稻”遇上“渔”,在稻田里养鱼、虾、蟹等水生动物在控制害虫数量的同时,其排泄物也能为水稻提供营养。此外,还能增加农田的生物多样性,提高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旁边的稻渔数字化管理中心里,彩色大屏上显示着田间的变化和各项数据。“我们在田里安装了传感器,实时收集各项数据。哪块田该换水了、什么时候该增氧了等等一目了然,然后把情况及时告诉农户,保障产业丰产丰收。”龙头镇农技中心站长刘新国介绍。
龙头镇稻渔综合种养核心区由2018年的50亩发展到现在的5086亩。普通稻米每斤售价2元至3元,稻渔米每斤8元至12元,有机稻米比普通稻米平均每斤高出8元,实现了亩产“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目标。
在这里,绿水青山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城市发展的底色和灵魂。
茶产业是汉中西乡县的传统特色产业。西乡县峡口镇江塝茗园茶园里茶树错落有致依山排开,绿油油的芽尖探出头来。
西乡县峡口镇镇长聂代岗介绍,目前园内共有茶叶加工企业50家,能生产中国六大茶系品牌中的四种,每年的采摘时间从3月可以一直延续到9月。不仅大大延伸了产业链,外贸茶出口远销中亚北非等地。
“我们采取‘企业+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带动1.2万名群众通过土地流转、鲜叶销售、入园务工、入企上班、入股分红等五种方式,茶农人均茶叶收益1.1万元,占人均纯收入的 70%以上,绿水青山就是我们的‘金饭碗’。”聂代岗说。
“小而美”企业拓展新市场
在汉中,一批“小而美”的企业正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蓬勃发展。这些企业以创新思维和精细化管理,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也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牡丹花,除了观赏,还能干什么?位于洋县绿色(有机)循环产业园的汉中市华瑞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牡丹花作为榨油的原材料。“我们每年可生产有机牡丹籽油3000吨、有机菜籽油2400吨、特种油脂200吨,实现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科普教育、产业孵化等产业全链条化。”汉中市华瑞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文超介绍。
洋县绿色(有机)循环产业园由洋县有机园区、桑溪冶金新材料产业园、谢村循环产业园、洋县移民搬迁产业孵化园和洋县航空配件制造产业园组成。截至2023年底,园区共入驻企业43户,其中规上企业22户。
何斐是汉中城固县双溪镇人,2018年来到汉中克莱德服饰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在公司缝制三组的党员先锋岗,“工资比较稳定,一天手快的话能做200—300件,单道工序最高有1元多。在家门口工作,挺好的。”
汉中克莱德服饰有限责任公司只是城固县江湾产业园的一个缩影。创办于2010年的汉中锐杰电子有限公司也在园区内,是一家以电子元件制造加工为主,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链条企业。汉中锐杰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汉杰透露,目前企业合作客户包括特斯拉、蔚来、理想、吉利等汽车品牌。
近年来,城固县委、县政府依托江湾易地搬迁安置社区,优化总体布局,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三产服务业,探索推行社区园区一体融合模式。重点发展电子、服装、乐器等外贸劳密型轻工业,打造市级外贸轻工产业孵化示范试验区和苏陕协作创业就业示范基地。
绿色发展缔造幸福生活
蓝天白云下,城固县江湾移民搬迁安置社区一幢幢楼房整齐林立;一路之隔的江湾移民扶贫产业园里,一排排现代化厂房沿路而建。小朋友们坐在教室里编写机器人程序,并通过电子积木来实现;融媒体中心主持人当起了园区“代言人”,通过直播形式为家乡“打call”……
2023年,城固县社区园区企业实现产值7.8亿元,已吸纳3800余人就地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村庄变社区、社区融园区、移民变居民,实现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共享幸福美好新生活。
走进草坝村,墙上的一幅幅彩绘作品格外引人注目。“村前米粮川、村后花果山、村内大花园”是这里的真实写照。整治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按市场需求打造朱鹮品牌、发展有机农业……近年来,村民们尝到了发展有机农业实现增产增收的甜头。2015年,草坝村有机稻米产品获得欧盟认证。
目前,“朱鹮湖”牌有机产品已经远销北上广等20多个城市,“朱鹮湖”商标也荣获陕西省著名商标。2023年,草坝村村集体经济积累达到2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万元。
近年来,汉中市在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找准高质量发展实践路径,找准生态优先、绿色转型实践路径,加快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在绿色循环发展的路上越走越稳。
本报记者 石喻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