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关注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20日
她将300多尊“古乐舞俑”无偿捐赠给北舞

巴图(左二)代表学院接受王倩捐赠,并为其颁发捐赠证书。(受访者供图)

5月14日上午,“俑舞千年·迎校庆”中国古代乐舞陶俑文物复制品捐赠仪式在北京舞蹈学院举行。西安碑林博物馆副研究员、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王倩,将其与团队历时五年的匠心之作——105套、353尊中国古代乐舞陶俑文物复制品无偿捐赠给了北京舞蹈学院,既为北京舞蹈学院建设中国舞蹈博物馆增添了宝贵资源,也完成了她和已故父亲、中国美术考古拓荒者王子云两代人的愿望,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之旅。

家国情怀 “艺”脉传承

去年底,本报曾推出《古稀老人和她的团队 用陶俑“复活”古代乐舞史》整版报道,重点关注了王倩带领团队,用五年时间“复活”了中国古代代表性乐舞陶俑的事迹。这些复制品中四分之一的原作或已毁于战火,或散落世界各地,王倩捐赠的复制品不仅填补了历史空白,更赋予了这些古代艺术以新的生命。

当时,这组作品被暂存在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仓库内,由于缺乏合适的场地进行整体展出,不仅限制了公众的欣赏机会,也增加了这些珍贵作品的保护难度。同时,频繁的展览和移动还增加了这批作品的风险。

何去何从?年近八旬的王倩希望这批凝聚心血的作品能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发挥作用,而非仅作为私藏。“留给子女发挥不出更大的作用,捐给国家,把它安置于我内心最崇敬的顶尖艺术殿堂,不仅能在当代发光发热,更期望它能成为历久弥新的源泉,滋养后代艺术学子,这也是我为中国的音乐舞蹈作一点小小的贡献吧。”王倩告诉记者。

在王倩看来,这批陶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们应当在舞蹈家的演绎中“活”起来,向世界展示东方艺术的无尽魅力。几经选择后,她决定将北京舞蹈学院作为这批艺术品的最终归宿。

千里迁徙 “宝贝回家”

五度寒暑的繁复劳作,这些陶俑不仅承载着王倩深厚的情感与期望,也见证了两代人的传承接力。4月30日,装载着陶俑的运输车队缓缓驶离陕西师范大学,王倩眼含热泪,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幕。经过22小时的长途跋涉,这批珍贵的陶俑于5月1日安全抵达北京舞蹈学院。校门口,该院党委书记巴图,党委副书记、院长许锐带队迎接“陶俑”的到来,并亲自监督搬运、检查物品。这些陶俑终于找到了最理想的栖息之所。

巴图高度赞扬了王倩的艺术造诣与无私精神,认为这批乐舞俑是学院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王倩老师及其父亲的艺术劳动,为我们铺设了一条直通世界各国博物馆珍藏舞蹈文物之路,为学院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艺术创作和国际化建设注入了精神力量。”

许锐为王倩颁发了特聘教授证书,“相信在王倩的参与带领下,可以探索发掘出这批乐舞俑对舞蹈学院教学科研的更大价值。今年是北京舞蹈学院建校70周年,300多尊乐舞俑让我们有机会进一步追溯源远流长的中国优秀乐舞文化。”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巫允明亦肯定了这批复制品的学术与艺术价值,期待它们能成为古代舞蹈史教学的生动教材。

“王倩捐赠的乐舞俑跨越战国至明代2000余年的历史,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这些陶俑演绎了一部中国古代舞蹈音乐发展的历史,生动勾画了中国古代音乐舞蹈发展的演进轨迹。”北京舞蹈学院图书馆(舞蹈博物馆)馆长阮伟说。

捐赠现场,中国古典舞系学生表演的《相和歌》,其创作灵感正是源自古代舞蹈图像的创作,预示着这批乐舞俑也将以崭新的形式,在未来的舞蹈教育与艺术实践中绽放光彩。王倩欣慰地说:“这一天是乐舞俑真正归位、‘宝贝回家’的日子。”

本报记者 夏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