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外包装上粘贴的小广告。
别拆,扫码必得20元;别急着扔,扫一扫领取精美礼品……
随着网购的发展,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快递包裹送到人们手中,这也让不少人嗅到了其中的商机,快递包裹成为各类广告的“发布平台”。
然而记者走访发现,这些粘贴在快递外包装上的广告,以诱导性的话语让收件人扫码,从而达到平台引流、跳转链接、注册会员等目的,其中不乏一些夸大宣传、诱导消费的广告,直接侵犯了收件人的合法权益。不少人表示,这一类广告就像快递包裹的“牛皮癣”,确实该治治了。
说好扫码领现金 最终只拿到5元优惠券
“扫描快递包裹上的二维码,就会跳转到一个网购平台的活动页面,活动介绍中说邀请好友参与,到达一定数量就能领取现金,但真正参与进去后才发现,想要拿到现金,门槛不是一般的高。”家住西安市未央区的赵女士说。
赵女士告诉记者,前一阵,她在收快递时看到包裹上张贴的一张小纸片,上面写着“扫码就能领取20元现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用手机扫描了纸片上的二维码,随后便出现了她前面所说的情况。赵女士按照活动的规则,通过分享链接的形式,邀请她的微信好友参与到活动中,每邀请一位好友就能获得一定数量的积分,每天都不能间断,当积分数值达到100时,就能领取现金。
到第8天时,赵女士攒够了积分,但当她点击活动页面的“兑换现金”按钮时,则跳转到了抽奖页面,20元现金只是众多奖项中的一个,最终赵女士抽到了5元的优惠券,可用于在网购平台消费时进行冲抵。
“到底是我运气不好,还是广告上的宣传言过其实,我想大多数人和我的看法是一样的。”赵女士说,按照“扫码就能领取20元现金”这句话的意思,扫码应该是领取现金的唯一要求,但实际上却要参与活动,而且最终就算达到了活动要求,现金也不一定能拿到手,所以她认为这种看似是给消费者发福利的广告,真正目的是为网购平台引流。
快递包裹的广告发布位置、内容不尽相同
连日来,记者在西安市走访发现,目前通过快递包裹发布广告已成普遍现象,各类广告发布的位置、内容不尽相同。
记者发现,快递包裹的广告一般通过3种形式发布,其中一种是包裹内的宣传卡片。消费者陈女士说,她收到的快递包裹中,经常能发现各种卡片,这种卡片放在快递包裹里,打开外包装后才能看到,卡片上的宣传内容一般都是网购平台卖家店铺中的各种商品。
另外一种则是发布在包裹外的快递面单上。在消费者杨女士出示的一件快递包裹上可以看到,张贴在纸箱外的快递面单最下方,清晰地写着“广告”二字,广告内容为“仅需9元,月享235G流量,充100元送240元话费……”这是某通信运营商的流量及话费套餐。除此以外,也有“扫码领红包”字样的广告出现在面单上。
还有一种出现于张贴在快递包裹外的取件码上。在西安市东郊某小区的垃圾桶中,有大量的快递外包装,不少都张贴着快递代收点的取件码,在取件码的下方打印着“别扔,扫码领红包,必得8元”的字样,还附带着一个二维码。
记者尝试扫描了多个声称“扫码领红包”的二维码发现,手机跳转的页面内容为某网购平台的促销活动链接,广告中写的“必得8元”实则是“下单最低减8元”。
快递包裹含广告成普遍现象 发布者成谜
记者走访西安市内3家快递代收点发现,包含广告的快递包裹并不少见。在西安市新城区某小区外的快递代收点内,摆放在代收点门口的13个快递包裹都有广告,在包裹外张贴的取件码下方,打印着“扫码领红包”的字样,还有一些广告发布在快递面单上,有的是宣传网购平台的商品,也有扫码领现金的内容。
根据记者走访情况及官方发布数据来看,在快递包裹上发布广告已成普遍现象。安徽消保委曾于2022年对1111份快递单样本进行测试、统计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674个样本中含有二维码小广告,占比高达60.67%。据国家邮政局公布的2023年邮政行业运行情况,2023年快递业务量(不包含邮政集团包裹业务)累计完成1320.7亿件,由此不难看出,快递包裹上的广告数量巨大。
这么多广告是谁发布的?对于这个问题,各方均表示不清楚。经营快递代收点的王女士称,快递包裹取件码上的广告,在系统打印单据时就会自动生成,代收点从未收过任何人的广告费。记者电话咨询了多家快递公司,得到的答案均是快递面单在打印前是空白的,可能是商家添加上去的。记者根据一件快递的发货信息联系了卖家,对方称他们只提供货物信息,快递单上的广告是面单自带的。但对于广告宣传的内容,各方均表示不要轻信,也不要随意扫码。
律师:监管部门及快递公司应加强管理
近年来,因轻信快递包裹的广告被骗的事例比比皆是。对此,不少人表示,随快递发布的一些不良广告,就像快递包裹上的“牛皮癣”,应该治治了。
公益律师赵良善表示,《广告法》规定,广告不得包含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内容,否则构成虚假广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或者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
依据《广告法》相关规定,若消费者因广告遭受损失的,一般由广告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对快递包裹广告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处理。快递包裹广告产业链的各方主体,包括广告主、电商平台、快递公司等,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广告内容审查机制,加强对广告内容的审查。尤其是快递公司应承担把关责任,拒绝与不良商家进行广告合作,在收件时对广告进行查验,发现广告涉嫌违法侵权问题,不允许商家粘贴广告,或者采取必要的清除、屏蔽措施,并及时报告监管部门。
文/图 本报记者 白圩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