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仪洁
从小学起,就渴望走出大山看一看矗立于东海之滨“势镇汪洋,威宁瑶海”的花果山,这次有幸一睹它的绰约风姿。
通往花果山主峰玉女峰的线路有两条,一条是蜿蜒曲折的旅游观光车道,衔接着一个个云蒸霞蔚、神秘莫测的魔幻景点;另一条便是绿云绕地、曲径通幽的林间步道。我毅然选择拾阶而行,希望用脚步与身心去丈量、感知、亲近这座悬浮于神话与现实之间的梦幻山脉。
从远处看花果山并不巍峨壮观,只有返景入林才发现别有洞天。大概《西游记》读得太多的缘故,以及林间萦绕的一曲曲熟悉舒缓的旋律,蓦然觉得过眼景色似曾相识。我竭力挖掘沉寂在记忆深处的湖光山色与眼前清丽俊逸的绝妙风景,悉心比对,“丹崖怪石,峭壁奇峰。寿鹿仙狐,灵禽玄鹤。瑶草奇花,翠柏苍松”,动静相宜、活灵活现、意蕴无穷,情思倏忽间融入“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我跟随涌动的人潮向水帘洞方向缓步行进,思绪却一个“筋斗云”回到儿时、回到故乡、回到黄土高原一座座冒着热气,甚至连“芭蕉扇”都无可奈何的“火焰山”。然而在诸多突兀的大山之间,孩子们凭借执着的信念以及自己特有的方式歌咏憧憬美好的未来,慢慢铺展人生路。
那时村小在七八里之外,孩子们每天的作业必须赶在回家前写完,回家后给父母搭把手,干点力所能及的琐碎活。打猪草便是每个孩子雷打不动、风雨无阻的必修课,从暮春至晚秋,村里人舍不得拿弥足珍贵的粮食来喂猪,青黄不接时栅栏内“哼哼”乱叫的年猪只得依靠打来的猪草苟延残喘。孩子们每天不得不拎着箩筐到缓坡上、沟里头漫无目的地苦苦寻觅,然而寂寥的大山似乎力不从心无法馈赠更多,渴望能拥有呼风唤雨的神通,普降甘霖以解燃眉之急。
劳作之后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大多数孩子不是丢手绢、捉迷藏,就是滚铁环、赶陀螺,那时既没有电视、手机,亦没有课外读物可供消遣,最多传阅一些诸如《杨家将》之类的书。当时,我家里珍藏有《西游记》上中下三部,虽然掐头去尾残缺不全,然而于我宛若手心里的宝。我记不清反复啃读了多少遍……
步道石阶上游客的惊呼搅扰了信马由缰的追忆,蓦然回首已身处云前,直觉告诉我水帘洞应该近在咫尺。功夫不负有心人,攀爬完一组陡峭的石阶后,一帘飞瀑跃然眼前,“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冷气分青嶂,余流润翠微。潺湲名瀑布,真似挂帘帷。”蜂拥而至的游客兴致勃勃,争先恐后穿越悬挂的水帘涌入洞内。我没有随波逐流,缘于游客摩肩接踵拥挤不堪,最主要的还是想把幻境里诸多古朴厚重的石桌、石椅、石锅、石灶,以及各种珍奇异宝、奇花异草、美味珍馐永远留存在记忆里。
花果山的景点不胜枚举,步道旁错落分布着“十八盘、九龙桥、三元宫、玉皇阁、七十二洞、怪石园”,可尽情赏玩。然而徒步登高需要体力和毅力支撑,沿途一些意志不坚、信心不足或体力不支的游客行至水帘洞便中途折返。我虽然两腿酸软、汗流浃背,但下定决心登临绝顶。
一路攀爬一路感悟,人的一生犹如一场旅行,最艰难时莫因放弃而错过绝美的风景。如此想来,便重整旗鼓,继续向玉女峰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