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与敦煌,是丝绸之路上两颗璀璨的“明珠”,历史上双城之间有过密切的互动与影响,并被众多敦煌文物“记录”下来。近日,“与丝路同行·各美讲堂”2024年首堂公益讲座在西安市长安万科城小学举行。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沙武田以“从长安到敦煌”为主题,从敦煌壁画的角度切入,向文博爱好者讲述了历史上长安与敦煌这两座“丝路双子城”双向奔赴的生动历史。
敦煌石窟群唐代洞窟数量丰富,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在这些洞窟尤其是唐前期洞窟中绘制的壁画,是以各类经变画为主体,基本占据了敦煌经变画的主体题材和内容,可以说是唐代经变画之大全。
“敦煌洞窟壁画的绘制,到了唐代经变画的大规模出现,成为这一时期繁华的历史景象。”沙武田说,大型整壁经变画的绘制,经变画的规模、结构、画面人物风格,包括绘画中的建筑、音乐、舞蹈等世俗生活场景,弥漫着浓厚的长安气息,可以认为是唐风的代表作,其粉本画稿必然来自长安、洛阳两地,因此可以认为敦煌唐代洞窟中的大型经变画,其实是长安同类作品在敦煌的真实再现,完全可以理解为长安影像的再现。因此,解读、研究、阐释敦煌洞窟唐代壁画的历史文化含义,是重构和复原唐长安社会物质性等方面所不可替代的考古资料,是大唐长安影像的真实记忆。
“现在给大家展示的是敦煌初唐贞观年间220号洞窟,也叫翟家窟。它北壁绘有一幅药师七佛经变,在这个经变里面,可以看到它下面有一幅长长的、非常大的一幅乐舞场景,两边是乐队,中间是四个人对舞,现在学术界一致认为这个就是胡旋舞。”在公益讲座现场,沙武田说,乐舞图中有大型的“灯轮”和“灯楼”,这就是唐代长安城里流行的规模宏大的灯楼和灯树,据文献记载,其中有高二十丈者(60多米),其上可燃五万盏灯,这个数字让我们今天都不能相信,但那就是唐长安的夜生活。
沙武田告诉记者,这幅敦煌壁画中呈现出来的景象,或许就是《朝野佥载》所记载当年长安城安福门外大型灯光映衬下的乐舞场景,也有可能是唐代著名诗人张说在《杂曲歌辞·踏歌词》中描绘“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西域灯轮千影合,东华金阙万重开”的真实写照。诗人记载下长安城里晚间出现的两种灯,一种是传统的木制灯楼,另一种是金属的,属于外来形制,其图像刚好出现在敦煌壁画中,如此精彩的图文互现的历史画面呈现在了敦煌的洞窟壁画中,这就是敦煌在历史记载和文化记忆中的意义。
此外,像敦煌唐代洞窟壁画维摩诘经变各国王子礼佛图和涅槃经变各国王子举哀图,其图本极有可能来源于以阎立本《职贡图》为代表的,当时在长安出现并流行的各类《王会图》《职贡图》。因此,敦煌壁画中的各国王子礼佛图和各国王子举哀图,其实可以认为是大唐长安最具国际性的标志性历史事件“万国来会”“万国来朝”“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形象反映,这是长安城丝路盛景最集中的图像记录,十分珍贵。
本报记者 赵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