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三秦学生记者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13日
创新赋能让思政课“走新”更“走心”

在学校思政课建设中,如何才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新气象新作为?是近年来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不断研究、不断探索的问题。

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中,首先明确了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不折不扣地推进深耕思政“第一课堂”,强化精神引领。在创新思政课教研模式中,不断深研思政学科和学科思政,聚焦思政教师专业成长,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学创新、课程思政创新和活动思政创新。从而让教师挑起“思政担”,种好思政“责任田”。

几年来,安康高新区第七小学探索出了“一领五路”办好思政关键课程的新模式。一领五路即:坚持“党建+”引领学校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大力实施思政课名师引领之路、思政课建设教研之路、校本化课程联建之路、跨学科育人融合之路、思政课校际发展之路。由此,打通“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连接渠道,深度融合校内教学课堂、校外实践课堂和社会服务课堂渠道,搭建“三个课堂”思政育人场。

跨学科融合“思政+” 打造特色育人模式

学校结合自身特色,积极探索“思政+”跨学科融合课程,将“1+2+N”德育育人模式融合语文、数学等学科,自主创新研发新时代好少年、立规养习、品格、武学、国际、康桥话剧社等特色校本化课程,家校社协同,真正做到生活即教育,为孩子成长打好人生底色。

“数智赋能+课程思政” 助力思政“入脑入心”

针对“老教学方法不灵,学生抬头率不高”等问题,学校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创新,每节课挖掘“思政课程”元素、每周思政教研组研讨小学段思政课教材体系编排纵向“关联线”,引进新的课程体系,通过教学资源增补扩充等方式,构建法治教育板块、家庭教育板块、行为习惯板块、红色文化板块、社会公德板块、传统文化板块、生态环保板块等数智化课程思政案例。通过电子班牌、班队会、公众号等媒介,实现学生“一扫即看,可听、可见、可感”,助力思政元素“入脑入心”。

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构建育人新格局

在教学中,锚定思政育人“定盘星”,拓宽育人渠道和空间,在思政课建设中定准“角色”、涂抹“底色”、干出“特色”,做实“四融合”。学校采取将思政课与党建工作融合、与少先队活动融合、与校本特色化课程融合、与学校校际交流发展融合,在推动改革创新思路上下真功夫,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深厚力量。

学校还将充分运用各种思政资源和数字新媒体技术,赋能德智体美劳各个学科课程思政课建设,不断深化“思政课教师大练兵”“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问诊课堂教学 赋能教师成长”思政听评课等活动,从方式方法到育人效果上,不断出新创新,推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活动思政内涵式发展,不断开创大思政一体化育人新格局。努力推动思政建设全面落地、扎实生根、生机勃勃开花结果。

安康高新区第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赵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