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总有一条脉络有迹可寻。而村庄文化的传承,不仅要有清晰的脉络来遵循,还要有时间积淀。周至县竹峪镇兰梅塬村,这个原名文义村,主族为王氏宗族的村子,建村于明代1371年,由扶风县上宋乡王氏一脉迁入本地而成村,至今600余年。兰梅塬村属秦岭北麓丘陵区,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村落面积480亩,街巷22条,全长4.2公里。村落现有354 户1530人,王氏宗族人口占总人口91%。
据了解,在兰梅塬村,至今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古时,有一秀才进京赶考时,恰值麦熟季节,待秀才考试完回乡后,看见自家麦子全烂在田间,悲痛而气绝,化为小鸟。每到麦子成熟季节便叫喊“蒜黄蒜割”,警示人们在麦子成熟时期要抓紧收割,不误农时。人们把小鸟叫做“黄呱喽”,也有直呼“蒜黄蒜割”的,把秀才住的村子叫烂麦塬,后演变为兰梅塬。
兰梅塬村落共六组,分塬内三组和塬外三组。村内有古庙宇五座,古城楼一个,王氏宗祠一座,戏楼遗址和城墙遗址等古迹,是探寻关中村落文化的绝佳去处。
该村保存完整的王氏宗祠已在2008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月11日,记者来到这里采访时看到,宗祠坐东朝西,拥有后殿三间,前殿五间,前厢房两边各小三间,中间为门楼,且均为一层。宗祠外观为古灰色,木质结构,为古建式,内均彩绘,屋顶为砖兽式建筑,彩绘主要有二十四孝图谱,耕读传家文普。宗祠以记录、祭奠王氏家族的祖先及人丁繁衍,传承王氏家族家教,遵循勤耕读、讲文明、爱国家的传统美德。
兰梅塬已进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记者走进村里,在古城门楼西北角一眼就看到了城墙古遗址,据村干部介绍,古城门楼曾是村堡的东大门,堡内四周还设有跑马道。早年间,村民都居住在堡内,随着岁月的侵蚀,城堡逐渐坍塌,如今只剩下村内西北隅还遗存的一段早已坍塌的夯土墙,证明着当年古城堡的存在。宗祠的西面曾有一座戏楼,如今已经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难觅踪迹。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这是公元1079年,湖州知府苏轼受王旦之孙王巩之请,为王氏宗祠题“三槐堂”, 并作《三槐堂铭》的开篇。“三槐王氏”是整个华夏王氏中最大的一支,枝繁叶茂,闻名天下。“三槐堂”的不衰得益于仁德,得益于恪守家训、家风。在兰梅塬村王氏宗祠的献殿里悬挂着“派衍三槐”牌匾一面,意为本宗是由“三槐王氏”派衍而来,并以此为荣。
如今,古老的王氏宗祠已不仅用于祭祖,更是新时代文明新风的一个载体。前些年,宗祠挂牌成为“竹峪镇王家祠堂家风家训研学点”,学生们在宗祠里了解先贤家风家训典故,培养家国情怀,为现代社会家庭重家风家教建设提供着有益借鉴。
漫步兰梅塬村,这个时间跨度600多年,村庄文化和文明积累深厚,到处弥漫着文化气息的具有典型关中特点的古村落,如今村民们以勤兴家,借助秦岭塬区肥沃土地,建起具有规模的油桃生产基地和猕猴桃产业,通过农产品深加工,搭建电商渠道等手段,以“耕读传家”的良好传承,全力奔赴在和美乡村建设的大道上。
本报记者 王保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