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看视频
李陈侠在工作中的留影。
杨非田间地头送技术。
杨凌雪在工作中。
科考工作者 野外调查不惧“烤”验
连日来,陕西各地持续高温,但对于常年从事野外科考的陕西省地震局副研究员李陈侠来讲早已习以为常。6月14日11时许,李陈侠和同事正在商洛市丹凤县的麻山上,对鱼岭抽蓄近场和场址区断裂进行野外调查。此时,当地山里的温度已达到38℃。
“山上树多,这几天温度特别高,一到中午就非常闷热,但是为了尽快完成评估工作,我们也顾不上这些。”李陈侠说,他们经常在沟壑纵横的山坡上奔走穿梭,捕捉异常信息,精准记录,常常被太阳晒得头晕目眩,看一下智能腕表上的温度提示,才发现是高温天气。
1998年,李陈侠毕业于石家庄经济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2009年获得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博士学位,正是对地震工作的热爱,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在西北地区从事地震工作。
“可以说是,累并快乐着。当我们提供的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及危险性评价科考数据为地震危险性评价起着重要的作用时,内心会感到无比自豪。”李陈侠回忆说,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生后,她第一时间奔赴现场,作为现场数据处理的主要负责人,及时汇总现场应急科学考察数据,按时完成了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图及其位移分布图的绘制,为抗震救灾、灾后重建选址、地震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依据。
“我们这次主要是对鱼岭抽蓄近场和场址区断裂进行野外调查,编制近场区和场址区地震构造图,综合评价近场区地震活动特征及其与发震构造之间的关系,为确定发震构造和划分潜在震源区提供依据。”李陈侠说,从今年4月开始,她就和同事们天天奔波在野外,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工作。
“我和同事们都不怕酷暑和严寒,但害怕蛇!”说这话时,记者能感受到电话那端的李陈侠有些许的娇羞。“因为,我们需要经常扒开植被去观察,而那些地方也是蛇鼠虫蚁的栖身之地。但慢慢地,我们也总结出了对付它们的经验。”
记者与李陈侠电话采访中得知,她在负责的固关—宝鸡断裂1:5万活动断层填图项目中,经常伏天顶着酷暑,冬天冒着严寒,沿着沟谷一步一步追踪,获得了几十个较典型的断错地貌观察点。
本报记者 朱娜娜
科技特派员 顶烈日送“技”下乡
这两天,多地气温达到40℃。西安市蓝田县的玉米已经陆续种植完成,然而,科技特派员杨非却忙了起来。他顶着烈日,冒着高温,每天下地观察和指导,用“科技”给农户送上“清凉”。
“玉米苗期,合适的水肥栽培管理和防治病虫害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加强栽培管理和防治措施,才能保证玉米的正常生长和高产。”6月14日正午时分,在西安市蓝田县洩湖镇前李坪村,杨非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在毫无凉荫的田间地头,杨非对种植户开展了玉米病虫害防治的知识讲解,并对种植户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专家讲得真好,我们在种植中遇到的病虫害防治问题都有了解决方案。”种植户们感慨,专家传授的技能非常实用,有了他们的指导,有信心把玉米种植得更好,获得更多收入。
杨非是西安市蓝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保站的工作人员,也是一名科技特派员。在似火的骄阳下,不一会儿,杨非的脸上、身上已满是汗水。用手轻拭脸上的汗水,杨非接着为乡亲们讲授着注意事项。
“每年的6月初是玉米播种的时节,6月下旬就要注意防治病虫害了,一直延续到9月份,7月和8月是主要防治期。”杨非说,每年这个时候是他最忙的时候,高温天气下下地早已习以为常。
“玉米病虫害的防治要从蓝田县种植区域实地查看,如发生了病虫害,发生的程度怎样,根据天气情况预测后续发展情况,什么时候防治,用什么方式防治……”杨非说,他要及时编发《病虫情报》、防治技术明白纸,宣传指导农民群众适时开展防治,对突发重发病虫害组织开展应急防控和统防统治,及时有效遏制重大病虫害发生蔓延,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提升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高温天气并没有阻碍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层为民解忧的脚步,正是像杨非这样的科技特派员,不顾高温,深入基层,指导农业生产,帮助农户解决好生产中存在的实际困难,才为粮食丰产、果蔬丰收提供了可靠保障。
文/图 本报记者 王嘉
女子铁骑队员 高温下执勤保畅通
室外的温度越来越高,地面的炙烤也越来越烫,刚执完早高峰岗的杨凌雪,停放好摩托车,又出现在了西安市小寨十字……
6月14日上午,记者在小寨十字见到正在执勤的杨凌雪,从事多年外勤工作的她,特别喜欢摩托车。2023年,经过刻苦训练,她如愿成为西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雁塔大队女子铁骑分队队员。
“天气热了起来,有些市民图凉快省事,骑电动车不戴头盔,我们只要看见就要随时纠正。”9时35分,站完了早高峰岗,准备骑摩托车去巡逻的杨凌雪,卸下执勤骑行警帽,戴上面罩,戴好头盔。
脱下警帽的一瞬间,只见湿漉漉的头发贴在她的额头上,有一滴汗顺着鬓角的发丝滴落在了肩章上。她稍微松了一下骑行服的袖口,从单警装备的小包里,掏出一个小瓶子打开喝了一口。
“看,我的降暑神器!”杨凌雪笑着说,“其实是瓶装水里面兑了咖啡液,提前冻成冰块的,出来执勤的时候拿着,等执勤结束冰基本就融化了,喝一口凉快点,还能提点神。”
“这骑行服看起来是个硬壳子,厚不厚?看着有网眼,透不透风?”面对记者询问,杨凌雪说:“我现在穿的这套已经是最轻便的骑行服了。因为它有防摔、反光、防撞功能,由3层网眼编织而成,加上本身穿着夏季作训服打底,其实是不透气的,一个岗站下来,汗浸湿了,又干了,来来回回好几遍。”
转身、伸手、挥臂……早高峰时段,不到10分钟,后背就被汗水打湿,汗珠很快布满了她的额头。两个多小时的早高峰,室外的温度越来越高,地面的炙烤也越来越烫,仅仅是站在路口,脚底的灼烧感让人吃不消。忙碌的杨凌雪根本顾不得太多,西安最繁华路段,配合着红绿灯的节拍,在她的有序指挥下,路面安全畅通。
在非早晚高峰时间,杨凌雪和其他队员们一样,也承担着辖区内机动巡逻和警情处置工作,身穿厚重的铁骑制服,头顶烈日穿梭在大街小巷。警服基本处于“出汗—湿透—风干—湿透”的循环模式。
“单位为我们准备了藿香正气水、金银花茶、瓶装水等一系列保障,可能我的秘诀就是忙起来忘了热吧。”骑上摩托车,英姿飒爽又有些调皮可爱的杨凌雪说,“可能这两天突然高温,大家还没习惯。你摸,这油箱盖已经很烫手了,夏天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呢!”
文/图/视频 本报记者 李佳 陈昭妤
机车检修工 他的工作“热辣滚烫”
西安地区连续高温,一下子进入了“烧烤”模式。6月13日14时,耀眼的骄阳炙烤着整齐排列的机车,在西安机务段检修线上,机车检修工们仍在紧张有序地作业中,陈豪就是其中一员。他拿着检点锤,认真检查着机车的每一处部件。
陈豪今年36岁,是西安机务段检修车间机械包修组的一名电力机车钳工,负责对入库电力机车机械部分的检修工作。夏天对机车检修工来说是最难熬的一个季节,机车长途运行回来,本身温度就高,再经过烈日暴晒,机车温度高达50℃,身体不小心贴上去,感觉非常烫,但陈豪却不放松一丝,坚守着机车质量的安全屏障。
“豪哥,回班组喝口水,休息一下吧!”同班组的伙计喊着。
“马上,还有个小问题,我处理完就来!”陈豪丝毫没停下手中的活儿,只见他熟练地拆螺母、装线、紧固螺母……更换轴箱接地线,一气呵成。随后,陈豪又细心地检查了周围的机车部件,确定没有任何问题后才放心离开。此时,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衫,他的脸上也挂满了汗珠,但他仍然严格落实作业标准,他对机车检修工作的热爱,如天上的太阳一样“热辣滚烫”。
每天,陈豪和班组伙计们都要仔仔细细地检查机车车钩、车体底架、机械间、走廊、司机室门窗座椅等部位,由于机车牵引需要,中午最热的时候,正是他们交车试验的时候,经常在室外一待就是一两个小时,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了,反反复复。他们习惯在手腕绑上毛巾,汗水眯了眼就抹一把脸,这样检修着一台又一台的机车。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火车头作为列车的动力源,它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机车的检修工作就成了保证列车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陈豪在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凭借着自己对机车检修工作的一腔热情,虚心学习,苦练技能,从未发生过责任故障。“想着自己检修的机车能安全正点地把万千旅客送达目的地,再热、再累都是值得的!”陈豪说道。
本报记者 张毅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