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看点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18日
一笼包子里的“烟火人生”

扫码看视频

杨宏卫为顾客装包子。

每天中午12时许,西安市碑林区东厅门的“小杨大包”都会迎来第二个“就餐高峰”。排队外带、店内就餐的食客络绎不绝。

“小杨大包”的创始人名叫杨宏卫,是地道的西安人。他已经开包子店25年了,从小杨到老杨,他的生活也如这一笼笼热气腾腾的包子,蒸蒸日上。

有人说,把爱好当作事业的人很幸福,杨宏卫就是这样的人。1999年,他本着“找个营生”和“喜欢”两个关键词,将一个黄底红字的“小杨大包”招牌挂在了西安市碑林区东厅门街边。

25年里,“小杨大包”每天清晨用热气腾腾的包子唤醒城市味蕾。

“包子好不好吃?这要看住在附近的居民买不买。”经常来买包子的顾客说的话,成了杨宏卫做出好包子的标准。

杨宏卫对包子有着严格的“标准”要求,从发面、配菜、搅拌馅料、蒸包子,所有工序都要严格把控。

“包子里的肉必须是要买当天新鲜的大肉,回到店里现搅碎;蔬菜必须洗干净,洗到水清亮为止;包子皮是老面引子自然发酵擀出来的,在包包子之前还要醒够40分钟。”杨宏卫说,馅料都是自己调制的,配料除了调味料和少许菜籽油外,再无其他添加。

“用心做包子,食客是能吃到的。”渐渐地,“小杨大包”被周边居民接受并追捧。

“买包子的人有东郊的、西郊的,也有人开车远路到此吃包子的。”杨宏卫说,他家包子很受欢迎,附近的居民中,从小吃到大,又带着孩子来吃。“可以说是吃出了情怀。”

做一件事不难,坚持做好一件事很难。25年来,除了过年有10天假期,杨宏卫几乎都坚守在包子店,每天早晨6点开始剁菜拌馅。卖了多少包子?他也数不清。现在每天卖5袋面粉(约合250斤面粉)和300斤的菜。

“小杨的包子我吃了十五六年了,皮薄馅大味道也好,价格十几年没变。”6月15日中午,家住菊花园的赵阿姨端着两个西葫芦和茄子馅的包子,找了一张桌子坐下吃了起来,咬一口包子,在包子里浇上辣椒汁,再搭配一碗苞谷糁稀饭。“素包子1.5元一个,肉包子2元一个,我今天这顿早餐一共花了 6.5元,便宜还吃得舒心。”

“师傅,茄子包刚上笼屉,12分钟才熟。”“小杨大包”的店员告诉顾客,需要耐心等待。

“等吧,谁让我好这一口呢!”顾客坐在旁边的凳子上等待。

排队买包子是“小杨大包”日常营业的状态。25年里,杨宏卫守着一门手艺,也守着一个“诚”字,攒足了人气。

“方寸之间,有热爱,有坚守,有烟火人生。”杨宏卫说,他将一如既往、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个包子,让它成为顾客心中难以忘记的味道。

文/图/视频 本报记者 朱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