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质灾害防治培训。

李兴民局长检查地质灾害。

李兴民局长检查治理工程。

预防地质灾害演练。

眉县汤峪镇尖咀石崩塌治理工程。
眉县自然资源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科学制定防治方案,严格落实防灾责任,不断完善防治措施,面对地质灾害频发的严峻形式,强化责任担当,认真履职尽责,圆满完成了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任务,获得了宝鸡市和眉县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统筹安排预防地质灾害 不断夯实防治责任
眉县自然资源局今年先后多次组织召开专项工作会议,积极安排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定并印发了《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县、镇、村三级层层签订了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得到有效落实。及时更新完善了县、镇、村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人员信息,督促指导各镇、街和太白山及红河谷两个森林公园编制完善了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抢、撤”预案,发放张贴“避险明白卡”和“工作明白卡”,不断完善优化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管理体系。
宣传强化预防地质灾害 避险能力持续增强
眉县自然资源局以“4·22”世界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6·25”全国土地日宣传培训为契机,运用避灾演练等多种形式,全面扎实开展地质灾害宣传培训教育,共开展地质灾害宣传培训81次,印发宣传品4万余份,开展避险演练72次,进一步提升了干部群众应急处置能力和防灾避险意识。
强化预警监测地质灾害 群测群防取得实效
近年来,面对地质灾害频发的严峻形势,眉县自然资源局实行局领导班子成员包抓、中层干部带队蹲守,全系统党员干部连续数月坚持奋战一线,督促指导各镇、街对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易发区开展全面拉网式巡查排查,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并及时消除隐患,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今年以来,共发布预警信息50次1.575万余条,投入168万元在2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了监测预警设备106台,紧急撤离人员241户521人。
认真履职尽责 全力做好地质灾害隐患治理
眉县自然资源局全力推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和排危除险项目进度,完成了常兴镇杨家六组滑坡治理工程主体工程建设和营头镇铜峪村五组崩塌治理工程招投标工作,并完成了万家塬崩塌等9处排危除险治理项目和横渠镇红祥二组、汤峪镇尖咀石2个崩塌治理工程的竣工验收。通过积极治理核销地质灾害隐患点2处,地质灾害隐患治理成绩突出。
近年来,该局严格按照省、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安排部署,切实履行地质灾害主体责任,进一步明确防治责任和任务,坚持以人为本,铸牢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免遭地质灾害威胁的安全底线,全面扎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提高思想认识 全面夯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
眉县自然资源局领导班子成员,建立完善由县政府统一领导、县自然资源局主导、各镇街以及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县级部门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的职责,进一步落实镇街“属地管理”主体责任,县镇村三级逐级签订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书,全面抓好地质灾害各项措施有效落实。把地质灾害治理责任制度化,对威胁铁路、公路、电力、水利、学校、医院、矿山等设施或企业安全的地质灾害,由危及单位或其主管部门负责监测、预报,并进行治理;对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要及时纳入群测群防网络体系,落实日常监管。对各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认定责任主体,并落实治理责任,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强化巡查监管力度 推进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眉县汛期是地质灾害的易发期、多发期,是全年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为确保安全度汛,眉县自然资源局重点对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地质灾害风险区,进行立体式拉网式的检查和排查,根据不同情况,针对性地采取设置警示牌、划定警戒区、加强监测、简易治理等紧急措施,确保隐患和问题发现及时,处置到位。
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全部纳入县、镇、村三级群测群防网络,实行常态化监测管理,群测群防,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落实监测责任人和监测人,签订监测责任书,落实“两卡一案”,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方案到点、措施到位。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确保及时将信息传达至各有关单位,镇、村以及群测群防人员。对群测群防人员信息逐一核实,及时更新,确保监测人员能对得上,电话能打通,重要信息能传递到。提前建立健全落实汛期地质灾害值班值守、灾险情速报制度,保障信息畅通,落实全年24小时值班值守,保证信息传递准确及时,各项防灾避险措施到位。
做好危险评估,强化宣传培训避险演练。各镇街加大对辖区内重点易发地段的巡查检查力度,同时按照省、市、县下达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目标任务的要求,各镇(街)及太白山、红河谷两个森林公园,在各隐患点和风险区至少开展几次地质灾害宣传培训和避险演练,完成隐患点和风险区培训演练全覆盖。
与此同时,他们还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做好监督管理,对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协调解决,确保工程顺利施工,按期完工。对存在较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除险治理,及时消除隐患,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文/图 李凡 华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