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员通过肉眼观察小麦的虫蚀、破损、生芽、生霉等情况,挑出“残次品”。 本报记者 马昭 摄
作为“三夏”生产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6月18日一早,来自陕西、河南的300余份新收获小麦样品,被送进陕西省粮食质量安全中心实验室,准备开始一场特殊的“体检”。
这是全国粮食质量会检的一个缩影。每万吨小麦要采集一个样品,每份都代表着产地新收获小麦的整体质量。
实验台上,从小麦产地直接采集的样品被分装在透明样品自封袋中。8名实验员分取50克小麦样品(约1000粒),通过肉眼观察小麦的虫蚀、破损、生芽、生霉等情况,挑出“残次品”。
“这个环节类似于‘内科专家会诊’。实验室中有来自北京、陕西、河南的行业专家。”陕西省粮食质量安全中心检测室主任蒋国振介绍,他们主要检查小麦的“肤色”是否健康,“身材”是否匀称,是否“受伤”或“生病”。
给小麦“体检”是个精细活。记者在实验室看到,实验员用镊子一点点地将面前的千粒小麦分拣,再一粒粒筛查,一份样品的人工检测时间约20分钟。实验室里一台名为粮食品质分析仪的设备正在运行着,将样品投入其中,屏幕上会实时显示每粒小麦4个不同角度的影像。仅需5分钟,50克样品便完成检测。
在“体检医生”面前,小麦还要接受严格的“体重”和“体能”测试,通过测量水分、千粒重和硬度,得到准确的“身体数据”;检测真菌毒素等指标类似于“血液化验”,确定小麦“免疫系统”是否正常,有没有遭受霉菌等威胁。
“为了让品质评价更直观,检测还特别设置了‘口感体验’环节。粮食最终是要吃的,所以好不好吃很关键。”蒋国振说,他们会在最终环节把小麦样品制作成面包、馒头,对其品质进行评价。是否有发酵麦香、嚼劲强不强、回弹好不好,这些都是评价标准。所有参与人员要先体检,确保味觉、嗅觉正常,能分辨不同的气味和滋味,再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考核。
“作为小麦品质检测的重要指标之一,制作好的面包要测量体积。怎么测?用油菜籽。”蒋国振指着面包体积测定仪说,把面包放入待测容器时,它会挤占原属于填充物油菜籽的空间,通过读取标尺上的刻度,可以测定体积。
记者全过程参与小麦样品“体检”后了解到,每个样品都要经过40多道工序的严格筛选与评估,只有健康优质的小麦才能以最佳状态走向市场,走进千家万户。
本报记者 石喻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