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微报纸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24日
“90后”小夫妻“复活”80年代供销社

扫码看视频

李颖策为顾客介绍商品。

李颖策的妻子刘楠在称糕点。

老挂历、缝纫机、收音机、搪瓷缸、暖水壶……一家开在西安钟楼附近的“供销社”,用这些极富年代感的老物件做装饰,店内售卖的商品也以复刻上世纪80年代的小食品为主,就连售货员都穿着中山装。

从钟楼附近的繁华商圈踏进这间小店,给人一种步入“时光隧道”的感觉,充满了上世纪80年代的独特氛围。经营这家店的是一对“90后”小夫妻,他们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让不少来店消费的顾客在忙碌的生活中重温那段美好时光。

“怀旧小店”吸引不同年龄段消费者

“这环境和我年轻时去的供销社一模一样,木制货架上的暖水壶、铝饭盒,柜台上摆放的台秤、算盘,还有散装的点心……”6月12日上午,刚走进钟楼旁边易俗社文化街区一家名为“特产供销社”的店铺,69岁的市民刘爱芝看到店内的怀旧风格,一下唤醒了她年轻时的记忆。

看着店内熟悉的场景,刘爱芝迫不及待地向随行的家人分享着记忆中的故事。“你看柜台上用来包点心的麻纸,我记得原来这种纸还能单独购买,因为当时生活条件不好,亲戚串门时送来的点心舍不得吃,放着自家走亲戚时再用,一来二去包装纸破损了,就买来新纸重新包起来。”刘爱芝说。

除了中老年人光顾外,这家怀旧小店同样受到不少年轻人的青睐。“80后”张驰拿着店内的一盒雪花膏说,小时候在外婆家经常用这种雪花膏,看到它就好像回到了童年,感觉很亲切。另一位挑选商品的年轻人说:“这里售卖的动物饼干、熊毅武方便面、大白兔奶糖等,都是记忆中小时候的热销商品,放学后拿着家长给的钱和小朋友到商店买这些零食,满满的儿时回忆。”

店主搜寻老物件还原80年代供销社

不单单是装修风格和售卖的商品充满年代感,这家店的售货员每天穿着上世纪80年代的衣服售货。

走进店门,一眼就看到身穿中山装的李颖策站在柜台后,在他身旁的刘楠梳着两个麻花辫,两人都戴着印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袖箍。李颖策和刘楠是夫妻,也是这家店的经营者。

“我老家在河南南阳,来西安后一直从事食品批发生意,结识了很多食品厂家,所以能找到相应的货源。店里的柜台、货架也是我从老家农村淘来的。”李颖策说。

为了完美复原当年的供销社样貌,李颖策没少下功夫。他走访了西安、南阳的郊区和农村,搜寻各式各样的老物件。许多朋友得知他要开这家店,纷纷伸出援手,如店里摆放的旧挂历、旧报纸、缝纫机、电视机、收音机等,就连身上穿的这件中山装,都是朋友赠送的。将东西置办齐全后,李颖策在老辈人的指导下,将这家店打造成那个年代供销社的模样。

夫妻俩开店为了将时代记忆延续下去

李颖策告诉记者,之所以开这家店,是因为他小时候就喜欢收集各种老物件,如烟盒、胸章等,他觉得这些东西承载着时代的记忆。他说,那个年代的供销社,寄托着许多人的情感和记忆。如今,供销社虽然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那些美好记忆不会消失。

李颖策说,不少老年人喜欢回忆旧时光,现在的年轻人又对一些老的事物很好奇,为了将这份记忆保留下去,2021年8月,他在易俗社文化街区内开了这家店。妻子刘楠对他开店也很支持,辞掉工作和他一起经营。

“这家店开张快3年了,受到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欢迎,很多人来店里不只是为了购物,更多的是找寻那个年代的美好记忆。另外,这间店的作用也不仅仅是售卖货物,还有对文化的传承。”李颖策说,如今许多来店里的人,也会按照记忆中供销社的样子给他提建议,他有信心将这家店经营得更好。

文/本报记者 白圩珑 图/视频 本报记者 代泽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