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西安这座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城市中,未央区正以其独特的战略定位,展现着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生动实践。作为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区域,未央区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科学规划与高效管理,实现了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荣获“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殊荣。这一荣誉的获得,意味着未央区在2023年至2025年示范期内,将享有城镇低效用地盘活、建设用地指标、自然资源配置等多项国家政策支持。以实际行动践行“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探索出一条自然资源高效配置与合理利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径。
盘活低效资源 构建重点项目落地“高速路”
未央区管辖面积26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2.57万人。面对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未央区参与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创建活动,通过调整自然资源利用结构,加强各类规划衔接,完善低效用地退出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对土地供应方式、地价政策工具和存量资源转换利用机制做出相应调整,有效盘活了低效用地,唤醒“沉睡”资源,发挥出自然资源在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作用,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最终荣获“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荣誉,为下一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利好。
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未央区始终将营商环境视为发展的关键点,以项目为王,深化“三个年”活动,贯彻落实市委“八个方面重点工作”和有关服务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安排部署,制定了资源规划管理《改进工作作风、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措施》,进一步优化审批服务,提高服务效率。做到“对症下药”,加快了问题解决速度,构建起一条项目落地的“高速路”。据统计,2023年,未央区办结市级重点建设项目13个,区级重点项目110个,办结率高达82.7%,创造了历史最佳成绩,区域发展再添动力。
精准配置资源 确保发展保护“两不误”
近年来,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未央分局坚持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对照《2023年未央区着力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工作月度任务清单》,层层夯实责任,持续推进党建与业务双向融合、双向提升工作,为区域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未央区坚持遵循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保证了未央区耕地保有量面积稳定在1.83万亩以上,超出1.75万亩的目标,同时积极探索土地集约利用新模式,通过精细化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成功全年处置批而未供土地项目1111亩,出让18宗土地,面积1078.426亩,较去年增长约125.1%,实现出让收入66.61亿元。
在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中,未央区在本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中,积极承接西安市教育专项规划要求,落实辖区教育用地500.21公顷,小学覆盖率70.47%。中学覆盖率91.24%;为西安市未央区职业教育中心教学实训楼项目出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为西安市未央区团结片区中小学项目出具了《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
据统计,2023年以来,未央区全年核发各类许可证项目36件,组织各类专家评审,组织建筑设计方案、交通影响评价、海绵城市专篇等专家评审会30余次,高效推进项目的前期手续办理。
科学监管资源 为城市注入“智能化”管理新动能
面对城市更新的挑战,未央区以前瞻性的视角和创新策略,构建一个既承载历史文脉又焕发时代光彩的理想栖息之地。
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中,未央区充分考虑城市更新行动,以“公园城市”理念为核心,精心勾勒出一幅蓝绿交织的生态长卷,旨在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城市绿肺,让每一位居民都能轻松享受到大自然的馈赠。至2035年,中心城区内将实现5分钟生活圈内公园绿地(含口袋公园)3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90%,使绿色空间更加便捷、共享和舒适。
针对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和安全生产方面,未央区制定了《2023年安全生产工作要点及任务分工》《安全生产工作方案》《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通过精心组织与周密部署,确保了2023年内未发生任何地质灾害和安全生产事故。
在城市管理中,未央区融入科技元素,开创了智慧城市新篇章,使科技之光照亮了城市管理。通过无人机航拍与卫星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建立“每月一采集、7天一处理、每月一上报”的工作机制,极大提高了土地管理的效率和精度,确保了对违法用地行为的及时发现与查处。借助“一张图系统”,未央区实现了对土地报批、供地、预审及执法监察等流程的关键环节实时追踪,确保了行政执法的透明度与公信力,为城市管理注入了智能化、精细化的新动能。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站在新的起点,未央区将持续探索深化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机制,总结推广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不断强化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要素保障左右,营造全社会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的良好氛围。通过不断提升自然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李鹏 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