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2024年高考招生专题报道(一)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25日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考作文我来写

近日,陕西多所学校的高中学生,就2024年全国高考语文甲卷的作文题进行仿写,以下为部分优秀作文选登。

2024年陕西省高考作文(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坦诚相见才有美好未来

西安市远东第一中学高二(5)班 张雪林

人与人相处,是一门学问。有人为了维持表面的和气,选择将真心藏匿,虚情假意甜如蜜,殊不知,这样的相处,终究是难以抵达对方的心里,也很难建立真正纯真的友谊。

回望历史长河,那些因相知相伴坦诚交流而流传千古的故事,无不令人感慨万分。廉颇与蔺相如,不计前嫌,两人披肝沥胆、剖心相见,坦诚交流,留下一段刎颈之交的佳话。将相交好,也是国之大幸。

魏征和唐太宗,诤臣直言进谏,贤君无所避讳。魏征逝后,唐太宗痛心疾首,曰:“朕失一明镜矣!”此君臣二人相互坦诚,开创了大唐基业。

然而,坦诚相待并非易事。许多人常常把自己的真实情感隐藏起来。而且,复杂不正常的社会关系造成了人心的扭曲。世间也不乏因缺乏坦诚而离心离德的例子。气量狭小的周瑜,常常发出“既生瑜何生亮”之叹。他猜疑嫉妒,早离人世;刚愎自用的袁绍,不听田丰等谋臣的坦诚之见,导致官渡之战一败涂地;曹植与曹丕,手足相残,处处防备,即使是亲兄弟也难免心生嫌隙,有如仇雠。由此可见,没有坦诚相交,就无法信任;相互不信任,便有可能分道扬镳,甚至兵戎相见。

如今,不少人信奉“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明哲保身之虚论。即便是亲人聚会,很多人宁可看手机也不愿与他人交流,人在对面却心隔肚皮;如今,一些人因小事不愿坦诚协商,而大打出手,最终喋血街头。岂不知,只有坦诚相见,才能有美好的未来。

坦诚相待,才能走近对方;坦诚相待,才能共谋大业。最好的相遇,一定是在坦诚相待之后的。

伯牙子期,弦音美妙,高山流水,遂成绝响;管鲍同心同德成为表率,管仲因为鲍叔牙的推荐而受重用,鲍叔牙因为管仲的感激而天下知;刘备与诸葛亮君臣同心,食则同桌,寝则共榻,心地开悦,共议天下之事,才有了天下三分,蜀占其一。

国家之间,虽山水异域,但经常沟通意图,求得信任,共谋发展,互惠共赢。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国家同心,地球和谐。只要心和心走近了,同呼吸共命运,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普天之下一定是惠风和畅,和和美美。

让我们以一颗坦诚之心,拥抱每一次相遇,相信在人生道路上,坦诚交流会成为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教师点评:思路清晰,结构分明;论据充分,说服力强;语言富有文采。如果在分析中,增加论证深刻性则更好。

指导老师 武鸿闻

用坦诚迎接相遇

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高一(10)班 刘怀亮

于浮世之中穿梭,我们无时无刻不是在与不同的人相遇,而在此过程中,与他人的交流相处却是无可避免的。有的人会戴上面具,深藏内心深处的想法以避免纷争;而有的人,选择卸下伪装,通过将心比心、坦诚待人于世间行走。但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都应敢于打开心灵门扉,领悟交流之道,用坦诚迎接相遇。

先贤之坦诚交流,摆脱了虚言矫饰的疲惫,造就了其磊落的品行。烛之武受命于郑国存亡之际,只身入敌营,寸舌退秦师,凭借与秦穆公的坦诚交流,成功化解了郑国之危;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立场明确,言辞有力,以坦诚之言为刘邦争取到了一线生机;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推行新政,司马光多次上书反对,王安石的“故略上报”并没有换来司马光的理解,反而以一篇《答司马谏议书》换来了新法更好的推行。可见,为了避免冲突而拒绝交流并不可行,坦诚交流合理表达诉求,反而是柳暗花明。

今天之华夏,幸有能人英才,中国才能在伟大复兴的路上行稳致远。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副部长华春莹等人,在中国与国际社会接轨的大大小小的新闻发布会中,以恰当合理的言辞回答各国记者的各种问题,优雅、理性而不失锋芒。他们所代表的不仅是他们自己,更是国家,他们与世界的交流,也正是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坦诚交流,合理表达诉求,方能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捍卫国家尊严。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心怀坦诚,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和自己来一场“真正的相遇”。与父母的坦诚交流,会让我们拥有健康快乐的亲子关系及家庭氛围;与朋友的坦诚交流,会吸引到更多认同、欣赏自己的同类;与同学坦诚交流,会帮助自己成长与进步……总之,应学会坦诚与他人沟通,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路更加坦荡。

种下坦诚的种子,生出交流的花。当坦诚叩响心扉,晨曦拨开层云,待人以坦诚,我们方能踏上公平交流的桥梁,体会拂晓的阳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因坦诚成就美好未来,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般,于万顷彩云之下。

教师点评:引用课文中所学的素材,论证充分有力,阐释了坦诚交流的重要性,最后,立足于青年自身,再次强调了坦诚交流的重要性。全文有条有理有力。

指导老师 牛苗苗

言为心声 以心相会

西安高级中学崇文L班 李爽

“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为君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应当如此,唯有坦诚相待,方能心灵相通,迎来真正的相遇。无论是人与人的相处,还是国与国之间的相交,皆是如此。

言为心声,是人之相处心灵相通的钥匙。

回望历史,不乏因坦诚交流而成为佳话的故事。管仲与鲍叔牙之交,正是因为彼此的真诚和深厚的友谊,使齐国日益强大,成就了霸业;马克思和恩格斯互鉴思想,在坦诚交流中合作,迸溅出火花,从而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唯有坦诚交流,互助互鉴,方能走出自我偏见的藩篱,打破内心封闭的囹圄,以广博之思想与人交往,才能收获心灵的碰撞。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敞开心扉,以心相会。若总是故步自封,把内心真实的自我隐藏,便会停滞不前,沉寂于压抑的思索。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想要心灵相通,必须要坦诚相待。

言为心声,是国与国之间和平发展的桥梁。

身处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今天,中国以平等的姿态与各国友好相处,并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主动交流,坦诚相待。世界各国唯有于切磋琢磨之间相互增益,善做“君子之争”,才能真正的“美美与共”。可见,国与国之相交,要和谐发展,坦诚交流,才能达到世界共赢。

“言为心声”是一种态度,贵在“心声”,更贵在“交流”。我们坚信“言为心声”是心灵相通的钥匙。

除了“心声”之外,交流还需要一颗“与人为善”的内心,要有“我养吾浩然之气”的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交流还需要恰如其分的智慧。

诚然如此,当今社会,坦诚交流是促进交流的必经之路。让我们勇敢地去表达、去交流,言为心声,以心相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教师点评:本文立论颇佳,行文明畅。引证繁富,而能精细综合,可见平日用功之一斑,道出“言为心声,以心相会”的主旨立意。

指导老师 鹿华

以诚相交 论心之契

渭南市华阴市华山高级中学高二理(7)班 李梦莹

人性之美,莫过于诚,诚为一切善法之源;人性之贵,莫过于信,信乃人生立世之本。

当我们勇敢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不仅是在传递信息,更是在展示真实的自我。坦诚交流,如同一片清澈的湖水。只有当我们敢于搅动其深处,才能激起涟漪,让湖面充满生机。多与他人坦诚互动,才能让人与人拥有精彩的可能。

不必因为失去而懊恼,或遗憾或怨恨。我们要尝试着用坦诚之心去了解身边人、去爱护身边人。了解才能带来理解,理解才能产生真正的包容和爱。人人都渴望有好的人缘、机缘,但是人若放不下身段坦诚地去接受、接纳别人,若是抱着自我、抱着自尊、抱着自大不撒手,是无法真诚敞亮地去接纳别人。我们自然也无法体会到真正的爱。

我们应该以信任、开放、真诚与人相交,才能与人有心灵上的相遇。这样,我们才会打开自己思想上的禁锢,才能得到真诚的反馈。

今天的世界,不仅是人和人之间的坦诚交流,更是民族和民族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坦诚交流。历史可以见证,人类为所有的不和谐、不团结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战争让人类付出的代价更为惨痛。然而,多少年来,中国却在不断发展中收获了更多真心朋友,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可。中国,从来都是主张和平与发展。和平、和合、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中国向全世界展现了同各方“一起向未来”的决心和信心,也充分反映了中国人追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愿望,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坦诚相待,打开心扉,应对明天!

教师点评:深挖人与人相处时的智慧,告诉读者,尽情去了解身边人。后文,从反面写出人类因不坦诚而付出的代价,告诉读者国与国之间应通力合作,最后落脚点是中国,在未来中国主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格局中,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指导老师 闫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