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展览馆。
“过去这里曾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但经过多年的科学治理,这里不仅不再向黄河输送泥沙,还成了绥德县山清水秀的‘后花园’。”在黄河水土保持绥德治理监督局辛店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该局生态工程建设科科长高健健难掩自豪地说。
6月24日、25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米脂县和榆阳区,记者团成员亲身感受到中国水保事业重塑山河的宏业伟力。沟沟岔岔、山山峁峁变了模样,绿色成为这里崭新的“主色调”。
绥德县辛店沟:“土不下山水不出沟”
“地处陕北十字路口的绥德,被称作‘西北旱码头’,辛店沟属无定河中游左岸的一级支沟,是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典型流域,也是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辛店沟曾经水土流失严重,光山秃岭满目苍凉。下暴雨的时候,泥沙俱下都冲进了黄河。”高健健说,目前,辛店沟示范园形成“水土流失观测试验区、坝系集雨节灌区、科普交流示范区、高效水保植物展示区、农业高效利用区和生态自然修复区”六大功能区。
“园区因地制宜,先后开展了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效益、水土保持生物等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同时总结出了‘从峁顶到沟底,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套‘三道防线’理论。”高健健告诉记者,依托“三道防线”,园区现有乔灌树种100多种,草种30多种,治理度达80%以上,林草植被覆盖率达75%以上,拦沙率高达98%。1980年以来,由于治理标准的逐步提高,拦蓄能力增大,水沙再未出沟,可以达到“土不下山,水不出沟”。
辛店沟示范园水土流失观测试验区则是水土保持“科技浓度”含量最高的园区,也是辛店沟示范园的特色与基础。
米脂县高西沟村:山清水秀的“陕北小江南”
“滚滚黄河里没有咱高西沟的泥。”这句话,道出了米脂县高西沟村人的欣喜,也反映了他们引以为傲的绿色巨变。
6月26日,记者来到米脂县高西沟村龙头山俯瞰,阴坡上松树、槐树等生态林绿意盎然,阳坡上苹果树、杏树等经济林充满生机。
米脂县原高西沟专班负责人周文东向记者细数着高西沟村殷实的“家底”。一面山上松、柏、槐、榆、柠条连绵不断,另一面山上成片的苹果树错落有致。
“从1953年起,高西沟村村民通过锲而不舍的奋斗,创造出土地利用‘三三制’模式,将一个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穷困山村,变成了山清水秀、旱涝保收的‘陕北小江南’。”周文东说,高西沟总面积4平方公里,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耕地4553亩,生态林2300亩,经济林1000亩,大小淤地坝126座(个),林草覆盖率达70%。2023年,村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470元,同比增长8.1%,高出全县平均水平6722元。
依托自身生态优势,高西沟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近年来,高西沟村年平均接待参观者8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100余万元。
黄土高原“由黄变绿”
6月26日下午,记者站在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十万亩樟子松基地的瞭望塔上极目远眺,无边无际的生态林葱郁勃发。曾经,这个距榆林城区16公里的樟子松基地内有大小连绵的沙丘1000余座,是威胁榆林城区的主要风沙口。如今,荒漠已变成防风固沙生态林,形成了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
黄土高原在变,黄河水也在变。
“目前,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比1990年减少45.05%,水土保持率从1990年的41.49%提高到67.85%。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少入黄泥沙由20世纪90年代的3亿吨增加到4.35亿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总工程师喻权刚告诉记者,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强烈以上侵蚀面积“双下降”,水土保持率、减少入黄泥沙“双提升”。仅陕西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万平方公里,年均入黄泥沙由过去的8.3亿吨减少到2.68亿吨,黄河流域主色调逐步由黄变绿。
文/图 本报记者 谢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