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关注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27日
“名企实习”“大厂内推”给钱就行?
警惕“付费内推”陷阱

新华社发

只要交钱,就有机会进入大厂,而且这样的机会还是“不对外”的,你相信吗?

又是一年毕业季,数以万计大学生涌入就业市场。有人打出“名企实习”“大厂内推”等“招牌”,心动者需要缴纳百元甚至上万元的费用。

这种“付费内推”的形式,真的靠谱吗?

付费得来的实习信息本就是公开的

为了在将来毕业求职时更有竞争力,在西安上大三的大学生周可歆想拥有一份大厂的实习经历。今年6月初,她在某社交平台上刷到了一个帖子,寻找实习继任信息。

私信发帖人后,对方表示可以提供内部员工推荐,帮助其获得面试机会,但需要支付百元的服务费。求职心切的周可歆按照信息进行了转账。

然而,此后她在网上发现,所谓“内推”信息,不过是大厂在网上公开发布的招聘信息,并没有任何的“绿色通道”,发帖人也并非某大厂的在职员工。最终,周可歆也未能获得实习机会。

“虽然没有再造成更多的经济损失,但心里还是不舒服。”周可歆说,他们就是利用了信息差赚这些钱,希望大家以后能提高辨别能力,多在网上做做功课。

只要花钱“面试包过”还能“入职”?

随着毕业季的来临,互联网上“零经验可做”“包过面试”“找实习继任”的信息并不少。

记者在社交平台添加了一名求职中介。对方表示,可以办理各大影视传媒公司的入职,视岗位不同,费用在2万元到4万元不等。“只要缴纳费用,我们会帮你联系好公司,还能确保你面试通过。”

在二手平台搜索关键词“付费实习”,发现不少卖家宣传“走人事”“各大行业应有尽有”……所列出的企业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所、券商、互联网、投行咨询等行业中有名的企业。

宣传内容中声称提供“正式实习”,即实习生有机会与公司签署实习合同,获得实习证明以及相应的实习薪资。

不过,在社交平台上,大部分卖家都避开“付费实习”这样的敏感词,多以“可远程实习”“接受零经验”“大厂内推”为宣传点。

当求职者按要求添加微信发送简历后,他们会承诺“包过面试”,但要收取高昂的费用。

损失钱财费精力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记者搜索关键词后发现,相关的投诉确实不少。

“今年1月,我在直播间购买了求职资料,并加了机构老师的微信,对方承诺短时间拿到央企或者国企的offer。我当时急于找工作,就报了他们的机构培训班,并签订了合同。”6月24日,一位消费者在平台上发起投诉,起初,他们确实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后来每个星期发来一定的资料,5个多月过去了,一直没有收到正式offer。

另一位消费者投诉称“简单的改简历都弄不成”“批注一点没用上”“承诺的内推一个多月了一点消息没有”,该投诉涉及的金额为10980元。

“虚假承诺”“内推90%”“保证必过”,另一则6月3日的投诉中,消费者表示,笔试一直卡着,也没有任何岗位推送,浪费一年精力,要求退款。记者注意到,该投诉的涉及金额为11800元。

要通过正规渠道求职

今年5月,教育部部署各地高校开展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帮助毕业生防范“黑中介”“招聘付费”等就业陷阱,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严厉打击招聘欺诈、恶意解约、“培训贷”等违规违法行为。

“当毕业生产生‘走捷径’想法时,可能已经掉进对方陷阱了。”陕西明乐律师事务所副主任赵宝丽表示,首先,服务机构并无内推资格,而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提供不实信息,或是利用信息差获取钱财。“针对上述风险,毕业生可以通过对方提供的实习、工作单位官网查询该用人单位是否有招聘需求,如进入该单位实习、工作,则要求及时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

她建议,对非法索取“内推费”的中介机构,相关部门需进行严格审查并实施严厉处罚,确保违法者承担相应后果。同时,加大对企业招聘流程的监管力度,对于任何不透明操作或偏袒行为,必须进行严格追责。“除高校为毕业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和资源,畅通与企业的直接联系渠道外,毕业生自己也需保持警觉,不轻信、不追求捷径,通过正规渠道求职。”

本报记者 石喻涵 实习生 白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