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书良和他的小说《乡村记忆》。
60岁的物业水电工周书良对文学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随着时代的发展,他曾居住的阎良区断垣村陈家组已被林立的高楼逐渐取代,为了留住这份乡愁与记忆,他用2年时间入户采集村民信息,结集成30万字的小说《乡村记忆》,送给全村村民。
60岁水电工痴迷文学创作
6月29日,临近中午,在阎良区九洲怡景湾小区,忙碌完小区路灯检修的工作后,周书良还没顾上休息,就赶忙回到自己的工作室,整理自己30万字的纪实小说。 他的工作室极其简陋,就是一间位于住宅楼下的储藏间,面积只有3平方米。业主们得知身边这个维护水电的工人还有如此的兴趣爱好,大家给他送了好多打印纸,还有好多笔。这间储藏室也是业主无偿提供给他使用的。
工作室内,他翻着书稿,认真誊抄,没过一会儿,故事到了“父女相认”的片段,他便沉浸在故事情节里。周书良说,修改整理的二稿也已经有14万字,这部根据他和周围人亲身经历改编的纪实小说,记录了1975年到1992年期间两个主人公的命运沉浮,串联100多个人物,囊括着诸多的人间烟火故事。
高中毕业后,从普通的打工族到后来的物业水电工,周书良的职业经历似乎和文学没有一点关系,但是他骨子里对文学有着强烈的热爱。用周书良自己的话来说,“我喜欢读书,喜欢文学, 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是一种幸福,也照亮了自己的生活。”
出书让村民留住“乡愁”
与文学打交道的过往,让周书良感到最有成就的是他创作整理成书的《乡村记忆》。打开这本厚厚的村史,每一户的门头都拍有照片,周书良饶有兴致地介绍着书中每一户人家的故事。
“村子有着140年的历史,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有很多父老乡亲闲暇时坐在一起喝茶聊天的场景,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一人一物,都是那么熟悉和亲切。面对这个生活的村庄我们有太多的不舍、太多的依恋,这是我们的根。”周书良说,“随着社会发展,整个村子在2021年拆迁,曾经的断垣村陈家组,已经被林立的高楼所取代,我就想用笔记录过去,用镜头记录村庄,用事实告诉我们的下一代。”
每个家庭都有故事。村史需要入户采集信息,周书良用了两年的时间,走访了80余户,收集了涉及300余名村民的故事。去年5月份,这本《乡村记忆》完成印刷,送给每一户村民,让大家留住这份独有的“乡愁”。
写作让生活变得充实
“我还清楚地记得发书那天,每个村民看到书中那些老房子、老故事的场景,都流露出感慨和对过往的回忆。”李晨是断垣村陈家组的村民,如今在村子附近经营了一家餐厅,对于年轻的他来说,这本书让他更多地了解了村子历史。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这块土地,养育了勤劳、质朴、充满智慧的村民。就是通过这本书,我才知道在我们村,人才辈出,有许多放飞梦想的航空人,还有靠勤劳双手致富的农民企业家。” 李晨说。这本书,让承载几代人的村子永远留在每个村民的心中。
“对于写作,我喜欢把作品分享给更多人。”周书良说,自己虽然学历不高,但他喜欢把平时生活里接触过的人和事都记录下来,这样的生活让自己感到很充实,希望用文学照亮自己的生活,让人们的心灵也受到熏陶。
文/本报记者 谢斌 图/本报记者 马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