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师对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估。 本报记者 马昭 摄
“100减7等于几?”“93。”“93再减7等于几?”……提问的是西安市工会医院的一名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回答问题的是今年81岁的侯晓君(化名)。他曾经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一名计算机专业教师。
你可能无法想象,当一个人变老时,看似简单的算术题也很难完成。最终,经过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的“面试”之后,侯晓君被评判为中度失能。
随着老年人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养老需求也日趋多元化,老年人能力评估师这一新职业应运而生。2020年7月,人社部联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发布了9个新职业,老年人能力评估师位列其中,存在多年的“评估员”自此有了正式的职业身份。
守护老年人的特殊“考官”
“就像医院需要给住院病人护理等级评级一样,根据老年人的状态不同,也需要评级。”7月2日,西安市工会老年护理院协调医生杨爱莉告诉记者,“以前老人所需的护理等级更多来自医生的主观判断,现在经过评估结果会更客观。”
每一位老人入住前,都需要接受一次评估。
根据《老年人能力评估规范》这一国家标准,整个评估过程有严格的流程要求和细致的打分。评估内容包括老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状态、精神状态与沟通能力、视觉能力四大类。
记者翻看这份16页的表格:老人能否独立洗漱、独立使用器具将食物送入口中并咽下、独立穿脱衣服等是评判能力的标准;能否独立完成卧床翻身、独立平行步行50米、独立上下楼等是评判老人的基础运动能力;知道几月几日、能否正常理解他人说话等评判的是精神状态。
经评估人员以及被评估者或其监护人核对签字后,评估报告生成,该报告的分数将决定着老人入院后需要的服务照护等级。
“我们共有五个等级,其中一级为最高护理标准。”杨爱莉介绍,“每半年,我们还会重新进行一次评估,这样护理的时候才能更有针对性。”
为养老服务“铺路”
今年是29岁的李生莉进入护理队伍的第七个年头。
“阿姨,我们今天来考个试,看看你能不能得100分。”李生莉拉着一位老人的手,耐心地沟通着。“您试着能不能用筷子把这些食物夹起来?”“这个我可以。”“那您可以自己梳头吗?”“来,咱试着从这走到厕所。”“哎呀,您能做到,真是太棒了!”李生莉鼓励着。
“测评中最怕遇到‘你问东,他答西’的情况,有时一个简单的问题,却要花近半个小时。”杨爱莉说,面对这样的老人,不能急躁,得有耐心,得顺着老人提问题,或是询问其家人。
通常,给老年人完成一场这样的评估需要至少半个小时。有些家属一开始会有意识地隐瞒老人的自身情况,因此,首次评估后15天,会再次进行评估。
“我感觉自己已经慢慢地喜欢上这个行业了,跟老人打交道很有满足感。相处久了,老人也会把我当成家人。”李生莉向身边一位80多岁的老人询问,“阿姨,你认识我吗?”“认识,你是我的妹妹,你对我好。”老人笑着说。
楼道中,李生莉和老人手拉着手走路,口中喊着“一二一、一二一”的口令。原来,老人年轻时当过兵,对这个口令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
我们不是面试者 而是“守护者”
西安市工会老年护理院护理主管于长鑫告诉记者,作为一名评估师,除了需要有医学背景,还要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够持证上岗。除此之外,还要有爱心、耐心以及与老年人的沟通技巧。
“我们需要评估老人的智力和精神,对于他们这是很敏感的,不能让对方有‘被审’的感觉。”于长鑫举例,比如关于方向感的,可以询问老人是不是和家人一起出去的,换个环境有没有不适应。就连如厕问题,也要用“您平时怎么如厕”来代替“您是否大小便失禁”。
“有时候明知道老人摔倒了,但是对方为了面子不愿意承认,我们不能再逼问下去,而是给老人教一些摔倒时自我保护的方法,打开他们和我们交流的‘心门’。”于长鑫说。
“我觉得我们不是‘面试者’,更像是‘守护者’。”杨爱莉说。随着公众对养老及医养结合的重视,老年人能力评估师获得了认可和关注。当然,新的领域需要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其中。
罗阳 本报记者 石喻涵 实习生 白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