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聚焦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08日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解锁乡村振兴的“致富密码”

帮扶后的华峡村美丽村景。

王院村烤烟已进入旺长期。

草池湾生态小村。

特色便利店。

江边商店。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如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文章”,成了一道“新课题”。

近年来,陕西省烟草专卖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烟草专卖局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乡村振兴的工作部署,发挥行业优势,持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让乡村成为宜居宜业的“世外桃源”。

帮扶不断档 “助村兴农”接力跑

夏早日初长,南风草木香。从安康旬阳市“太极城”出发,大约40分钟后,棕溪镇华峡村便跃然于眼前。徜徉在这片山沟相依、梯次明显但充满希望的田野上,郁郁烟田啭黄鹂,新枝浅花闻蜜香,令人不觉沉醉其中。

“真舍不得离开乡亲们,有几件事情我一直放心不下。”2023年8月,即将离开华峡村的陕西省烟草专卖局驻华峡村第一书记刘永峰显得有些“唠叨”。他不停叮嘱来接任的代昭:“华峡村得持续打‘生态牌’,做好立体循环产业规划……”44岁的代昭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着。在交接的数十天时间,刘永峰带着代昭走村入户访群众,起早摸黑盯产业。

华峡村位于棕溪镇西南部,距集镇约25公里。2009年,陕西省烟草专卖局为村里投资修建了便民桥、水窖等基础设施工程。2014年,按照陕西省委、省政府“两联一包”工作部署,定点包联帮扶华峡村。在十年倾情帮扶下,华峡村率先脱贫摘帽,跨入乡村振兴行列。

“感谢烟草公司在资金、技术、销售上给予的大力支持,我现在要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把全村群众带上产业致富路。”2024年6月,提及一系列旧事,家住华峡村三组的华开强禁不住热泪盈眶。

华开强2016年因故离婚,一人既要照顾年幼的儿子,又要照顾年迈的父母,生活不堪重负。好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华开强开始养殖土蜂,日子逐渐好转。天有不测风云。2021年安康突然遭遇“8·20”特大暴雨灾害,原本地质环境脆弱的华峡村不堪重负:全村457户1600余人严重受灾,经济损失达5000余万元……在一夜间,几乎又回到了原点。

华开强两层的砖混住房被洪水冲毁,100余箱正在收割的蜂桶和100多公斤蜂蜜被洪水冲走。灾后的华开强一家不仅没了住房,多年发展的养蜂产业也化为乌有,又逢母亲离世。面临诸多打击的华开强心如死灰,即将面临返贫风险。

华峡村发生灾情后,在陕西省烟草专卖局的支持下,驻村工作队立即开展行动,仅用1个月时间,就帮助华峡村完成了饮水、道路、供电等民生设施抢修工作;38户住房严重损毁户进城安置15户,分散安置7户,修缮加固16户;9处集中供水点截水坝、过滤池、蓄水池全面修复;8.3公里进村主干道拓宽改造动工……

为了鼓励华开强重拾信心,驻村工作队引导他成立养蜂合作社,并给予每箱100元的补贴。现在的他养蜂200箱,日子越过越好,年收入10万元以上,还新盖了两层小楼,成了村里的致富能人,开启了全新的“甜蜜”事业。

乡村振兴是一场接力赛、耐力赛。刘永峰、代昭等一批批驻村干部见证了华峡村这座曾经被大山阻碍的小村落,如何依托产业,端稳了致富的“金饭碗”。

2015年以来,陕西省烟草专卖局先后派出9名驻村工作队员,累计投入资金983.3万元,为华峡村修路架桥、打造文化活动广场等基础设施工程,因地制宜发展烤烟、猕猴桃、金银花、拐枣种植和肉牛、生猪、家禽、土蜂养殖等。2021年、2022年、2023年又分别投入帮扶资金90万元、100万元、80万元,用于华峡村灾后重建、产业发展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通过持续帮扶,华峡村人均收入由2009年的3000元提升至2023年的22200元,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变。2021年荣获省级“精神文明示范村”。

“我要再接再厉,按照既定的发展思路,动态调整帮扶举措,继续解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振兴‘密码’,让群众致富的饭碗端得更稳。”代昭信心满满地说。

风雨十余年,转换的是时间,不变的是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的“陕西烟草实践”。

希望的田野,如诗如画,饱含着无限的生机与希望,仿佛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所有收入眼底的绿色图景,都是对烟草人真心、真情付出的最好礼赞。

建好综合体 奏响增收协奏曲

从清晨到黄昏,从华峡到王院,耕耘在绿色田野上的“新农人”正在勾勒增收致富的新画卷。

“我就是靠一片片‘金叶子’蹚出了一条路!”站在绿油油的烟田里,望着长势良好的烟株,现年50岁的烟农柯尚林兴奋地说道。

柯尚林的家位于旬阳市棕溪镇王院村,距旬阳市棕溪镇约50公里,昔日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贫穷小山村。2019年在当地烟草部门以及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柯尚林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00余亩,年种植烤烟200亩,实现产值100余万元。同时,带动周边群众40余人到合作社务工,劳务收入达人均1.5万元以上。此外,他还投资50余万元,建设生物质颗粒燃料加工厂,推动秸秆等废物再利用,解决烟叶烘烤原料难题;养牛30余头,年增收10万元以上;建设5个育苗大棚,供应400余亩烤烟大田移栽用苗。

依靠多元化产业,柯尚林不仅自己迈上富裕路,也带动更多乡亲圆了小康梦。

现年61岁的王院村党支部书记陈分新说,正是一片片金黄的烟叶,让王院村的大山彻底变成了如今光芒耀眼的“金山”。近年来,在柯尚林等种烟大户的带动下,王院村以打造升级版产业综合体为重点,按照“以烟稳粮、以烟促粮、粮烟融合、一体发展”的综合体粮烟协同发展机制,制定“一园一区三基地”建设规划,优化布局产业综合体建设,在秦巴深处树立起一面迎风飘扬的旗帜。

目前,王院村已建成千亩烤烟示范区、千亩林果园,以及500头肉牛饲养基地、500亩魔芋加工基地和产业发展技能培训基地,村民年人均纯收入持续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已经成为市级小康村、全国农村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国和谐文明新村。2023年王院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8000余元,超出旬阳市平均水平近5000元。

盛夏的王院村生机勃勃,一幅“产业兴、群众富、乡村美”的崭新画卷正徐徐展开。如今,王院村上下正在全力以赴为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万元目标而接续奋斗着。

绿野风华,振兴如歌。曾经,一片烟叶改变了村子;如今,产业综合体让乡村发展焕发了新生机。

终端大变样 绘就乡村新画卷

盛夏时节,阳光照射石泉县城关镇草池湾生态小村一条蜿蜒伸向远方的大道上,穿越田野,稻香悠悠,荷香阵阵,朱鹮低翔,白鹭散步……

望着此情此景,草池湾生态小村便利店的店主——46岁的周中生乐开了花。他的妻子谢玉青正在整理店内特色农特商品,迎接前来游玩的游客。

几年前,周中生和妻子返乡创业,办起了养殖场。为多增加一份收入,2022年,他报名参加了村里的“美丽庭院”改造项目,与此同时,石泉县烟草专卖局正在推进“最美乡村终端”建设,通过前期广泛征求意见和实地考察,最终他们的老平房被确定为改造对象。

“我们这里是朱鹮自然保护区,2022年在县烟草局的帮助下建设了观鸟茶室,开了生态便利小超市,还贴心地给我做了现在流行的拍照路牌。每个游客来了都要在门口拍个照,进店里逛一逛。他们还帮我们对接邮政渠道,收发快递也给店里增加了一份收入。”谢玉青高兴地说道。

在石泉县后柳古镇中,江边商店的老板张良奎正在盘点货物,整理货架。一棵高大茂盛的皂角树从商店屋顶横穿而过,是这家小店独有的风景。走近店铺,墙上印刻的“屋包树下同心在 后柳水乡等你来”几个大字也格外醒目。

“从我盘下这间店到现在14年,屋里这棵皂角树越长越茂盛。烟草局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最美终端建设的时候,根据树想了这个标语,没想到现在好像成为大家打卡的‘网红点’了。”听到游客们的询问,张良奎放下手里的活儿给大家解释。

作为陕西省“最美乡村终端”建设示范点,江边商店如今的生意十分火爆。谈起变化,张良奎感触颇深。“以前我的店是个普通小商店,游客买了东西就走。随着石泉全域旅游的建设,为了帮店里吸引顾客,客户经理根据后柳镇的老码头历史文化,更换门头、前柜和店内装饰,还特别制作了后柳镇3D沙盘模型,增设了码头文化灯箱,现在游客都爱进来看一看、聊一聊。店里的收入也是节节高。”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点,文化振兴是灵魂。“不同游客对乡村小店有不同需求,为凸显多元特色,我们与县文旅局携手,改造和建设乡村小店,多业融合让小店从单一的零售点转变成提供便民服务、促进农民增收的综合服务站,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点。” 当谈到最美乡村终端改造思路,石泉县烟草专卖局局长吕亮表示。

焕新一间房,点亮一户人。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在烟草部门的帮扶下,众多乡村小店走出了一条特色“生态+”之路。

“整个石泉有623家乡村终端,首批计划建设56个最美乡村终端,目前的示范点已经带动整个县上的零售户都加入了这一队伍。按照终端建设规划,我们计划一对一制定差异化改造方案,为乡村终端提供新服务,计划到2025年建成覆盖集镇和重点村50个以上、建成“最美乡村终端”2000户,构建‘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体系,助力乡村振兴。”吕亮介绍。

如今,乡村会客厅、朱鹮日记咖啡馆、春耕餐厅为游客提供现代化的旅游便利;乡村小店里“石泉特色”的文创商品琳琅满目;逛一趟石泉,农产品就能装满游客的“后备厢”……

从烟叶种植到生态便利店,从产业综合体到最美乡村终端,从构建“天地一体”的服务体系到乡村振兴的综合服务,始终向前跃动的是陕西烟草人的身影。

共绘“乡村美” 同走“振兴路”。接续赶赴时代大考,陕西省烟草专卖局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正在书写新农村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一心向美、一心向好的时代新答卷。

陈霏 本报记者 任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