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城事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09日
寻古探幽三学街

三学街的商铺大多销售文房四宝、拓片、书画。

深深的小巷、斑驳的院门,街道两侧的小店内文房四宝、石刻拓片、字画书籍,散发出书墨之香……7月4日,记者走进以“一庙三学”著称的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在古城西安,这条位于碑林区的老街区,千百年来一直传承着古都的传统文脉。

“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东起柏树林,西至书院门,由长安学巷、府学巷和咸宁学巷组成,南端与城墙紧邻,西边与永宁门相望,下马陵、柏树林、顺城巷、安居巷等街道共同围成一个四四方方的街坊。”提起三学街的历史,在三学街经营书画工作室的李战民说,三学街是当年大唐皇城太庙坐落的地方。时至北宋,此地改为祭祀孔子的文庙;明成化年间,西安府学、咸宁县学和长安县学相继落成,围绕文庙形成了“一庙三学”的官学中心,三学街因此得名。

穿行在三学街,记者看到,三学街的古建筑与民居中,多为文人墨客的工作室,街头巷尾的商铺中多销售文房四宝、石刻拓片、字画书籍。长安学巷巷口东侧一棵古槐遒劲挺拔,郁郁葱葱。古槐下,一个售卖西瓜的临时摊点上摆放的花皮大西瓜让人望而生津,老板热情地招呼着顾客。

走出长安学巷,向东走第一个巷子就是府学巷,乾隆年间《西安府志》记载府学巷,“大门前有坊,内有泮池,仪门内当甬道为魁星楼,中为明伦堂,两旁四斋,曰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堂后为尊经阁,阁后神器库。” 府学巷内的建筑经过百年变迁,现在除了尚存的几棵古树外,其他古迹已荡然无存。

再向东走,过了碑林就是咸宁学巷。原是咸宁县学所在地,原来建筑有儒学大门、明伦堂、博文斋、约礼斋、敬一亭及东西生员斋房等,现在仅存魁星楼和奎星阁各一座。县学南原有崇圣祠,今已成为碑林区少年宫。

西安人说起三学街,都豪气干云,这底气来自老街上的碑林。被誉为“中国最大石刻艺术宝库”“书法艺术的殿堂”的西安碑林可谓声名远播,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与西安碑林同在一地,同源一脉的西安孔庙。西安孔庙源头可追溯至唐贞观初年建于长安国子监中的孔子庙堂,它是现存古代官学孔庙中历史最久远者。之后,长安国子监及其孔庙经历了历代的数次整修和几次迁移,才最终形成现今位于西安三学街的庭院式传统建筑格局。

除此之外,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内还包含了关中书院、卧龙寺、下马陵、董仲舒墓等知名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柏树林、大吉昌、安居巷、书院门文化一条街等老街巷。“历史文化街区是一座城市的留存与印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对延续城市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西安文化学者李澎说。

城市因文化而生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作为《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确定的西安市三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保存有众多传统风貌建筑,是西安城市文脉的重要延续区域。按照保护规划,三学街保护片区划分为碑林文化展示区、安居巷民国名人居住空间展示区、关中书院文化展示体验区、书院门文房商业展示区、卧龙寺寺庙文化展示体验区和明清城墙及顺城巷古城展示区6大片区。片区西南方向,形成南北走向的南大街城市商业带和东西走向的顺城巷休闲生活带。

本报记者 赵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