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微报纸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12日
渭南聚焦产业转型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7月11日,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第四场“深化‘三个年’活动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围绕“聚焦建设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渭南实践”主题,介绍有关情况。

渭南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晓勇介绍,渭南作为全国唯一同时位于黄河沿岸、秦岭脚下的城市,近年来,以“三个年”活动为抓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聚焦建设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渭南新篇章。

上半年渭南市生产总值增长4.5%左右

陈晓勇介绍,预计上半年渭南市生产总值增长4.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

今年渭南市安排市级重点项目418个、年度投资610亿元,其中产业类项目150个、年度投资305亿元,占全市投资计划的50%。上半年全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19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52%,顺利实现双过半。建立“四个一批”项目管理机制,坚持开工必有产业项目,去年以来,中交天和装备制造产业园等192个项目竣工投产。

紧盯国家战略布局,动态调整项目库,策划储备重大项目291个,总投资1709.3亿元,其中产业项目120个、总投资900.7亿元。

狠抓招商引资,坚持一对一跟踪服务,每个县市区每年至少引进1个10亿元的产业项目,渭南高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等313个项目签约落地。强化项目服务,解决企业发展难题1750个,获批建设用地2.43万亩,连续4年市级重点项目市域内手续3月底前全部办结。

渭南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

“我们突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事业建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陈晓勇说,渭南始终把群众增收作为重要任务,去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2%、增速全省第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9%,脱贫人口人均收入达到16900元、增长15.4%,实现了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脱贫人口收入增速高于农民人均收入增速。

同时,渭南市聚焦群众关心关切,建成零工市场14个、零工驿站36个,新改建中小学、幼儿园31所,增加学位3.4万个,建成农村区域养老服务中心22所,“五馆一中心”建成开放,中心城区物业服务“一费制”全面落地,韩城市“四联调解”、富平县税费矛盾调解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今年,我们还启动实施了基础教育增量提质计划、‘福地享老幸福365’行动等惠民工程,省十八运会场馆、‘两院一中心’、市养老服务示范中心等重点民生项目正在加快推进。”陈晓勇表示,渭南将不断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可及性。

去年工业投资增速居全省第一

“渭南是一座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开放之城,各类机遇叠加、发展潜力无限。”陈晓勇介绍。渭南市通过聚焦产业转型,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突出20条重点产业链,挖潜增效、补链强链,确保每年每条产业链落户配套企业1个以上。去年以来,圣唐乳业二期等38个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华禹通泰等3户汽车企业实现整车出口,金隅节能2项典型案例入选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木王科技、科顺新材料入围国家级绿色工厂,海泰新材料等10户企业跻身省级隐形冠军名录,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1户。特别是去年工业投资增长34.1%,增速居全省第一。粮食总产量连续4年居全省第一,获评全省粮食安全考核优秀等次,农田排水(碱)恢复保护工程持续推进、作用有效发挥,今年夏粮生产再获丰收。乳制品等四大产业纳入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林畜渔业增加值连续4年居全省第一。依托西岳华山等19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深挖消费潜力,强化文旅融合,去年以来,市县财政先后发放消费券3500万元、拉动消费13.7亿元,司马迁祠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加快创建,大荔县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旅游名县,上半年游客接待量、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34.5%和39.5%。

本报记者 朱娜娜 实习生 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