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看点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15日
“中国游”持续走热 吸引力如何持续

俯瞰西安市钟楼及城区(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从北京地铁、成都街头到杭州湖边,近期,国内一些旅游城市内,来参观游览、品尝美食、与熊猫合影、体验广场舞的外国友人日益增多。

社交媒体上,“China Travel”(“中国游”)标签也成为众多博主的“流量密码”,不少人分享旅游体验,成为中国旅游的“最强嘴替”。

“中国游”持续走热

“沿着河边走,我发现这里超级干净,有很多人在公园里运动,满满的松弛感……”在城墙上远眺钟楼,在城墙脚下沿护城河散步,来自英国的克里斯一家五口在西安玩了一周,把旅游经历拍成视频与海外观众分享,收获大量关注点赞。

像克里斯这样选择来中国旅行的外国游客越来越多。

国家移民管理局近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1463.5万人次,同比增长152.7%;其中,通过免签入境854.2万人次,占比52%;预计今年下半年外国人来华热度将持续升温。

携程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超1.6倍。“与2019年相比,入境中国前20大客源国几乎没有变化,但国际航班恢复率较高或者享受免签政策的国家,订单增速更高,排位上升比较明显。”携程研究院行业分析师王亚磊说。

携程日前发布的《2024暑期旅游市场预测报告》显示,暑期入境旅游订单同比增长1倍,上海、北京、广州、成都等是入境游热门城市。

记者采访发现,外国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有不同偏好:北上广等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一线城市,往往是外国人游中国的“新手村”;成都、张家界、新疆、重庆等地则成为“二刷”“三刷”中国的进阶选项。

中国旅游研究院入境游客满意度专项调查显示,超过六成受访者将“体验中国文化”作为来华旅行的主要目的。

广州广之旅国际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入境游业务负责人方方介绍,一些来自欧美的学生团对华为、比亚迪等中国企业,以及无人汽车、无人机等行业很感兴趣,想要深入了解中国经济发展情况。

“中国游”走热的背后

外国人“中国游”高涨的热情背后,离不开中国免签“朋友圈”的一次次扩容——

2023年12月1日起,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6个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

2024年3月14日起,将免签政策实施范围扩大至瑞士、爱尔兰、匈牙利、奥地利、比利时、卢森堡持普通护照人员;

2024年7月1日起,对新西兰、澳大利亚、波兰3个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

此外,位于18个省区市的38个对外开放口岸目前对54个国家人员实施72小时或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

7月4日下午,波兰籍旅客斯维塔瓦从杭州过境转机前往新西兰。他说,得知有免签政策就开始计划来中国旅游了,“办手续花时间又花钱,免签政策让我们不再受各种手续之累,好极了!现在只要一张机票,就能来体验不同的自然、文化和生活。”

提升支付便利性,优化景区预约购票程序,提供多语种文旅服务……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先后出台多项举措,推动外国游客入境游便利化。

还有城市拿出吸引游客驻足游览的“独门秘籍”。

今年6月底起,广州向国际中转旅客提供免费一日游服务项目,包括免费旅游巴士、英文导游、景点参观、点心午餐等。

英国温迪吴旅游公司英语领队孙涛说,近年来,公司在安排入境游行程时特别注意让游客多方面领略中国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发展,比如今年推出的“坐高铁游中国”就是希望外国游客能领略“中国速度”和沿路风景。

如何持续提升吸引力

近年来,中国移动支付发展迅速。如何在中国“无障碍”消费,却成为许多习惯使用现金、信用卡的外国游客的一大难题。

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副局长石泽毅表示,目前,许多饭店都已经重新升级改造了POS机,多地的机场、景点、购物场所也都布设了外卡POS机,方便外国游客支付。

还有自由行游客和旅行社工作人员反映,景区门票预约对外国游客不太友好。“必须在出行前7天预订,我们事先不知道这一点,所以只能在外面绕着走走。”一名未能预约门票的外国游客在景区外告诉记者。

对此,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副司长吴科锋表示,大部分景区目前都保留了人工售票窗口,为入境游客提供线下购票服务;重点旅游景区线上预约程序提供英文界面、将外国护照等纳入认可使用的身份证件范围等举措正逐步推进。

随着外国游客日渐增多,部分酒店、景区外语人才尤其是小语种人才不足。对此,一些旅行社正在加大外语导游招募、培训力度;不少景区进一步完善多语种标识及导览设施,不断提高工作人员外语服务水平。

也有业内人士建议,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西北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梁学成认为,入境游已进入“分众化”时代,未来,更具个性化、差异化的旅游线路和营销思路将更受欢迎。

奥地利旅行商沃尔特劳德·伊丽莎白建议,可以把丝绸之路的历史融入旅游产品中,增强与欧洲游客的贴近性。“慢旅游”、自行车旅游等方式也备受欧洲游客青睐,可开发更多相关资源。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