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是文旅消费的黄金档,一次愉悦的观演经历,既离不开台上演出者的精彩演绎,也离不开台下观众的文明观演行为。
然而观演过程中的拍照录像、手机不静音、公然接打电话、“亮屏”玩手机等状况,不仅破坏了演出的氛围,也影响着其他观众的观演体验和心情。
7月5日,西安市民蔡业宏前往陕西大剧院观看一部期待已久的话剧。“五年前,我在北京看过一次,一直念念不忘。今年,这台剧又在西安首演,我就赶紧抢了票。”但在实际观演过程中,蔡业宏却没有了意料之中的喜悦。
蔡业宏说,开场半小时了,还有迟到观众陆续进场。除了往来观众遮挡他的视线之外,左右两侧还有观众不时地接打电话,“特别让人出戏。”
同样是话剧爱好者的杨志强也深受其害。“上周看话剧,感觉几分钟就能听到一次手机掉地上的声音。”杨志强说,表演期间,坐在他左侧的观众一直和友人大声讨论演员和剧情,“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家都有机会走进剧院欣赏高雅艺术,但文明观演的意识还有待提高。”
“演出就应该专注地观看,舞台的珍贵就在于此时、此刻、此人、此景。”观众杨巧敏表示,有些人为了“打卡”或者发朋友圈,在演出过程中拍照或录像。“侵权与否是一方面,手机屏幕一直亮着,也会干扰周围其他人的观演体验。”
7月15日下午,记者又走访了部分公交车、地铁、书店、咖啡馆等公共场所,看看类似的不文明现象是否也在其他地方存在。
在7路公交车上,记者发现一位乘客正在用手机刷短视频。外放的声音非常大,仿佛将整节车厢当成了私人的“娱乐包间”,记者坐在靠后位置,都能清楚地听到手机音乐。
在乘坐地铁时,记者注意到,站厅及车厢内有这样一条播报“请勿在使用电子设备过程中外放声音……”车厢内张贴“禁止外放电子设备声音”标识。绝大多数乘客都会戴上蓝牙耳机,在刷剧和观看短视频时不会产生噪音,只有极个别乘客会大声喧哗。
交通运输部2020年4月1日施行的《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将乘客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列入7类约束性行为之一。
本报记者 石喻涵 实习生 白娇 高心怡 杜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