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原理——无处不在的大气压》课程展示。
“钱学森实验班”是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遵循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弘扬钱学森科学精神,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实践,也是顺应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一次附中行动。
“钱学森实验班是2020年创办的,‘3+3’初高中贯通培养,通过学校自主研发的四门特色校本课程来落实‘智慧教育’,今年计划招收一个班,50个学位。”据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招生与考试办公室主任陈晓军介绍,第一门课关于思维的培养是中学生学习的第一步,从初一、初二4个学期到高一、高二的前3个学期,学校一共开发了7本教材,系统地教给学生各种各样的思维方法及其应用的场景。第二门课是《自然科学基本原理》,主要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个学科,引导学生实现跨学科学习、具备跨学科思维,打破学科教学造成的思维边界,打通各学科的底层逻辑,建立系统思维,促进学科融合。第三门课程是《积极心理学与人格塑造》,选用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科学家的故事,首先让学生从心理和情感上接近科学和科学家,逐步接近他所追求的目标。第四门课程是《综合创新实践》,这门课程类似研究性学习或者项目式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教师指导,完成一个创意作品,实现某种功能。这门课程可以理解成前三门课程的“集成”,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集中呈现了思维、心理、知识、能力、素养等综合发展因素。
“教育是重在实践的行业,我们反对‘死刷题,刷死题’,这既不符合学习本身的规律,同时也无法适应新高考。新高考强调在新的、陌生的情境中去发现问题,调用学科知识,发挥关键能力,实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因此,没有丰富的课程实践和学科体验是培养不好这些必备能力和学科素养的。”陈晓军表示,“钱学森实验班”通过推动跨学科教学与学习,让学生具备跨学科视角,全方位打开学生认知格局,建立起系统思维,打通科学、技术、工程、艺术的边界,培养跨学科思维方式,丰富学科实践,学以致用,其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未来成为能担当一流科学研究、创新发明、行业领军的卓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