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掩映中的文峰木塔。
“飞檐挑角、玲珑秀丽、古风遗存……聆听讲解员讲述关于文峰木塔的历史故事,亲身感受木塔一砖一瓦、一榫一卯,我们被古人的聪慧和博学深深折服!”近日,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源起三原 遗路传承”实践队走进三原文峰木塔,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入学习,感受古建筑的独特魅力。
文峰木塔位于三原县城东南的安乐镇中王堡村,是陕西省境内唯一一座木质古塔,也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木质古塔之一。
木塔“奇”在哪儿
7月19日,细雨中,记者驱车来到了三原县,专程参观文峰木塔。
“文峰木塔也称中王堡木塔,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据文峰木塔文管所的工作人员介绍,文峰木塔的建筑风格独特,它是一座四重檐、六角攒尖顶的木塔,塔通高约20米,分为三层。塔基为砖石砌筑,高4米。塔身木质,六边挑檐,每边长13米,塔顶为六角攒尖顶式样,远望似一座楼阁。塔台与前大殿之间以拱桥相连,为登塔通道,底层西北方向有门,塔内设扶梯,可拾级而上到二、三层。
听说可以登塔参观,记者便从塔门进入,沿着塔内扶梯小心翼翼地攀登到第三层。塔内空间不大,但也并不逼仄,可容纳10余人。透过木质格子窗向外望去,阡陌交错,远山如黛,塔院内古槐葱郁,垂柳婆娑……景色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按常理,塔门不是正南就是正北,或者正东正西。然而,在登塔参观时记者注意到,登塔基的引桥在塔的正北方向,登上塔基进入塔内的大门却在西北方向。除此之外,文峰木塔有一个很奇特的地方就是400余年来,鸟不在塔里垒窝,虫不在木头上打眼,塔里的木头完好无损。
谁修建的木塔
说起文峰木塔,就无法绕过一个人。他就是温纯。
温纯是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著名言官,先后任兵部右侍郎、南京吏部尚书、工部尚书、左都御史。据《明史·温纯传》记载,温纯清白公正,5次主持南北官员考核,整肃百僚,振兴风纪,为一时名臣。
温纯家在三原,故地在清河北岸。三原县城地跨清河两岸,过去因沟深水急,来往不便。温纯素有建桥之志,离职居乡期间,便与知县高进孝商议修建石桥。当时温纯自己斥资千余两,又动员邑中富户、地方监司守令等捐助,回朝后又陆续捐银数千两。最终,从万历十九年破土动工,历时十二年才得以竣工。龙桥竣工之后,温纯又倡议将修建龙桥时搭架拆下来的楦木,在三原县城东南中王堡修建一座木塔,命名为文峰木塔,祈愿三原文风兴盛、英才辈出。为振兴三原教育事业,温纯曾出资修建尊经阁一座,把家中藏书尽置阁中,以利四方学子。
先有塔,后有寺。修建文峰木塔的同时,还修建了一座占地三十多亩的寺院——木塔寺。寺内建有大雄宝殿、佛殿、钟楼、鼓楼等建筑,随着岁月的流逝,除木塔完好无损外,其他建筑早已荡然无存。
为啥命名“文峰”
关于文峰木塔命名,还有一段风雅的传说。
明万历十九年,泾阳县建崇文塔,塔名含义是“倡导学童努力向学”,崇尚文化、文明、文雅等。三原自古学风极盛,文人名士辈出,所以在木塔命名上仍定位于“文”,他们心高气盛,在“文”的目标取向上要高人一筹,登峰造极,在命名上胜人一筹,名曰“文峰塔”。
为什么建塔于县城东南方位?据清康熙十九年《重修文峰寺大殿记》记载,“吾邑创寺建塔于东南隅者,从形而言也。”三原地形西北高而东南低,所以温纯将此塔建在三原东南部的中王堡村,以此平衡三原西北方和东南方的地势,因此该塔也为三原镇县之宝塔,传三原自古人杰地灵,名(文)人辈出,文风昌盛之缘由,皆因此塔庇佑所致。
在参观完文峰木塔后,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源起三原 遗路传承”实践队队员徐靓和队友们一起,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学习了对古建筑的管理和维护,并参与了古塔环境的清扫工作。他说,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大家深入了解了这座塔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深刻地感受到了传统榫卯建筑文化的深度和韵味,也更加坚定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1981年,三原县对木塔进行了全面修葺,并将三原县文庙的木牌坊迁建于园内。近年来,文峰木塔文管所先后对园区进行了消防安全升级和环境美化,如今,400多岁的文峰木塔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四方游客。
文/图 本报记者 赵争耀